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面试咖啡门” 谁应该反思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郭文婧 自由职业者

  11月17日中午,一位博主在微博上称“刚面试了个人,简历很漂亮,北大毕业,MBA。我约在咖啡店,结果俺买单,他丝毫客气都没有,饮料都是我端的,大男人家家的,这般不懂人情世故。注重细节,成就自己。”微博发布后被转发5万次,并引发广泛讨论。(《中国新闻网》11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企业安排在咖啡店面试,如果应聘者需要买单的话,也只需要为自己喝的那杯咖啡买单,如果招聘方要求应聘者将招聘方的消费也一起买单,实质就是“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明显违法。招聘方理直气壮地抱怨应聘者不主动买单,再一次衬托了应聘者、劳动者可怜的弱势地位现实。

  作为一个企业,将招聘面试安排在咖啡店进行,自然有其特殊的考量,特别是可以对应聘者的穿着、举止和社交能力作出最直接的判断。但是,期望应聘者买单,绝不应该成为其特殊的考量。从公司规范管理的角度看,在邀请应聘者前去面试时,就应该一并告诉应聘者往返的路费如何处理、咖啡厅的消费如何负担,这是对应聘者知情权的基本尊重,也是给应聘者求职安全的一种隐性承诺。招聘企业抱怨应聘者不主动买单,不仅显出企业管理的不严谨,更让人联想:一个连应聘者小便宜都想占的企业,会善待员工吗?

  从现实情理的角度看,一,企业招聘是有预算的,求职者找工作是为了赚薪酬,经济强势的企业理应考虑和照顾经济弱势的求职者;二,企业招聘是为了获得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理应拿出诚意,为求职者买单就是诚意的体现,期望求职者买单,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企业是绝对不会干的;三,在中国的消费文化里,AA制并非习惯,真正的习惯是“谁请客谁买单”,企业邀请求职者前去面试,按照传统也应该由做东的企业买单。

  社会是多元多样的,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人才标准,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价值标准,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我们理应包容。即使这位求职者“大男人家家的”与自己企业的人才标准不匹配,找个理由不录用也就是了,在微博上公布出来,一则让求职者难堪也难以接受,容易演变成相互责骂,影响和谐;二则也给企业出了难题,如果企业仅仅因为求职者“大男人家家的”、不主动买单就不录用人家,则涉嫌就业歧视。

  如果可以从不主动买单的表现得出求职者不合格的结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抱怨中得出招聘者不合格的结论呢?细节决定成败,求职者需要反省细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企业为何难以招到称心如意的人才?企业,特别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应该反思这个问题。北大的MBA,遇到一个这样小气高傲的企业,在某种意义上,合作不成反而是一桩幸事。其实,在“面试咖啡门”中,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求职者和招聘者,这样的怪事之所以发生,说明我国在保护求职者、劳动者合法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依然不足,求职者、劳动者依然没有获得一个平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