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老爷大酒店集团CEO 沈方正
讲到工作的美学,很多人会马上想到设计或时尚产业,但我认为,它其实跟所有人都有关系,只是大家平常没有感觉。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我身边最近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谈起。
前阵子朋友送了我一副对联,上面的字写得很漂亮,于是我特地把它裱起来,交代同仁找个适合的地方挂。完成后,同仁请我去看,我一眼望去,当场就非常诧异,因为对联下的墙面很脏。本来还没有那么引人注意,多了这副对联后,反而想忽略都不行了。我问他们:“你觉得这里脏不脏?”“脏啊。”我再问:“那为什么要挂在这里?”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讲得出答案。
于是我要求同仁重新粉刷。好了以后,我再去看,这次更惊讶:这面墙刚好属于一座墙柱的其中一面,这一面刷好了,另外三面还是原样。所以我又问同仁:“四面中只有一面干净,这样可以吗?”事实上,在突兀的新旧对比下,其他几面墙马上显得更脏、更难看。
结论是,这件事让我们上了两堂课。第一,美的事物要找对环境才能凸显;另外,它的附近也不能忽视,这样的美才能完整。最后,为了这副对联,我们把周围的墙面全都粉刷了一次。
另一个例子是,我曾去参加一家公司的开业典礼,当天现场到处都摆满了花篮。一个星期后,再路过那里,我马上傻眼:所有花篮都还在原来位置。既然开业日已经过了,这些花就应该撤掉,或放在客人看不见的地方,不应该没地方摆,就原封不动。
同样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经常看到,比如说圣诞节过了,摆饰还继续挂在店面上。乍看之下,“东西还没坏,花还没谢,多放几天没关系啊”,但这种“实用主义”跟“不讲究”,就会导致营造美感的不精确,对很多企业来说,这是真正的“不合时宜”,可是大家却觉得没关系。
花钱买好看的东西、独特的设计,这是现在很多人对“购买”跟“消费”美感普遍的理解,可是若不懂得从生活中体验跟思考,对美的诠释就只能停在某个层次,这对服务业来说,是提升竞争力很大的缺憾。
像是工作环境,真正让他更美的做法该是“减法”,把不要的物品拿掉,还原最初的样貌,但我们却只知道用“加法”,拼命越填越多,好像这样才算用心、才有做事,实际上却是对美更大的破坏。然后,大家继续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美”的环境里,要谈工作的美学便是奢求了。
从有形的美继续延伸,还可以谈到另一种无形的工作美学。我认为,一个人能够以一种优雅的状态工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集中心力在核心事业上,做到极致,这才叫美。可是很多管理者的思维,还是在不断追逐更多的生产、更快的扩张、更高的速度,没有焦点和重心,到头来浪费很多力气,每个人都累得半死,却不见得达到预期。
不断消耗自己的环境、精力和人才,这些都是“不美”的行为。先从涵养生活的美感开始,再涵括到工作的美学,这样从个人、企业到社会,才会创造出美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