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94人合开咖啡馆?每人入股2000元至3万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中山二路的一条巷子褪去了白天的喧闹,夜幕中,不时有行人或三轮车缓慢地走着。巷子口一栋粉色小楼的灯箱亮了起来,充溢着柔和与暖意。灯箱上面,画着一棵咖啡一般颜色的大树,树叶是心形的。大树的创造者们说,这棵树承载了94个人的梦。

  这个图案是“很多人咖啡馆”的标志。让这间咖啡馆显得与众不同的,正是它的名字。

  咖啡馆的主人的确不少:94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他们结缘于一则网帖,帖子的主题是,“我们用2000块来开咖啡馆吧”。后来,网友们从线上走到线下,聚在一起,如愿将这种被称为“众筹”微创业的模式实现。如今,咖啡馆试营业已两个月时间。

  “很多人”的咖啡馆

  在咖啡馆300平方米的空间里,货货是顾客、义工和主人。

  入股这间咖啡馆之前,东北女孩货货沉闷无趣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很久。在爸爸的厂里,面对清一色40岁以上的长辈,更多时候她形单影只地在工作和睡觉中重复,连吃饭都觉着寂寞。直到今年3月,她在豆瓣上发现中山有个“很多人咖啡馆”讨论小组。

  投了1万元成为咖啡馆一员后,货货不再有下班后没事做的纠结。和充满豆瓣文青味儿的朋友们在一起,货货曾经的生活就观赏性而言,实在平庸得过分了。

  据团队调查,该团队的94名股东普遍身世背景为:生于1980之后,非中山户籍的新中山人;从小开始接触电脑,喜欢泡豆瓣等社交网络,讨厌独居、不甘于寂寞。

  “用2000元开咖啡馆吧”

  这间象征着梦想和希望的咖啡馆,起源于2011年豆瓣网上的一则帖子。

  陈文想是佛山人,身形瘦削。自2010年来中山做水文工作起,他过上了独立生活。彼时,不满26岁的他在中山没有朋友,晚上想吃烧烤了,拿出手机翻遍电话本却不知该打给谁。

  作为资深豆友,陈文想已经习惯于浏览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在互联网新生代们看来,这些载体能扩宽人际网络和改变生活方式,他们热衷于在里面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次偶然,陈文想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帖子,“我们用2000块来开咖啡馆吧”。

  他感到一阵惊喜:只需投2000元就能有间属于自己的咖啡馆,和三五好友在那里喝东西、“吹牛”,这种日子着实令人向往。加QQ群、与网友见面后深聊……陈文想越来越觉得,在中山与他持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少。于是,忙碌从那一刻开始了。

  人多的效率与麻烦

  按店面一年正常运营的情况,他们的预算是38万到40万元间,每笔投资最多不超过3万元。为了消除股东对于财务的怀疑,被选出的5名临时董事决定开一个联名账户。

  11月下旬,陈文想、李金华、彭一等人来到银行,填表、办手续等环节足足花了几个小时,连银行的工作人员都说,从没开过这么多人的联名账户。5张卡、5个密码,此后,每次去银行取钱,都需要5个人亲自轮流输入密码。

  人多了,自然众口难调。咖啡馆到底要“小众化”还是“活下去”,曾是团队内部争议的焦点。不少小资青年不满统一模式化的事物,对于文艺风的小众咖啡馆情有独钟。有人则说,“那样的咖啡馆能活下去吗?盈利尽管不是咖啡馆的唯一目的,但起码得能正常运转。”

  投票吧,后者占了上风。但作为妥协,他们决定将来第二家店走“小众化”路线。

  股东在增加,宣传效果也优于此前了。最终,募集的资金达到40万元,股东有94人。

  “终于有了收支平衡的一天”

  经装修布置,2012年6月29日,这间有很多老板的咖啡馆,终于试营业了。7月底算账时,所有人神情黯淡了下来:店面亏损比较严重。事实上,店里每天的营业额达到3000元才称得上没有亏损,但那个月里,每天的营业额只做到1000余元。能省则省。辞掉外聘的3个店员,股东们也收敛了往日的“玩心”,不时来做义工。

  8月的第一个周日,店里人来人往,来咖啡馆帮忙的货货不停地在厨房里刷杯子,她注意到,这天刷的杯子数量明显多于往日。晚10时,货货试探着问:“超过3000块了吗?”另一名股东字斟句酌地说:“嗯,保守估计3100元。”店面终于有了收支平衡的一天。直到凌晨两三时,兴奋的货货还没睡着。

  股东们的唯一福利是消费能打八五折,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也只能得到“象征性”的奖励。他们算过,年底即便略有盈利,每人的分红也不过几十上百元,比把钱存进银行强不了多少。“我们想的并不是拿更多的钱,而是怎样持续地将自己的店经营下去。”策划部总监彭一说,他们不愿用是否盈利、分红多少来定义咖啡馆的成功与否。

  (摘自《南方日报》 刘长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