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矿集团南屯矿运转工区机修班,班长于永义在班组管理中坚持“信任、包容、团结”原则,团结带领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形成了1+1>2的团队合力。
抓安全“1+1>2”
“我们班以实现‘安全第一、违章为零、事故为零’为目标,将安全‘1+1>2’理念纳入到班组建设和班组安全管理体系中,精心工作,合力共为,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顺利完成各项检修任务。”于永义告诉笔者。
于永义班担负着全矿主井、副井、主提、副提绞车、中央风井、白马河风井及井下装载系统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技术革新改造工作。为促进安全工作,他在班组中积极推行安全“1+1”管理,即工作中一人施工一人监督,每个班组成员都有一名“搭档”,实现了班组安全生产。有一次,在对白马河2号风机风叶进行更换并对风叶角度进行调整工作中,老工人闫克俭带领青工丁海东负责风机导流罩中更换风叶,由于风机设备构造复杂,更换过程中内外装卸没有协调好,风机主轴突然转动,此时在导流罩中工作的丁海东正拿着扳手拆风叶螺母,如不及时停止,将会造成安全事故。闫克俭连忙用钎子卡住转动的风叶,制止了一起恶性事故发生。此次事件发挥了结对职工互保联保的作用,证明了“1+1>2”在安全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出炭不出炭,关键看机电。”于永义深刻了解自己班组的检修质量直接关系着矿井的生产进度。他在运转工区机修班班中率先提出了“第一次就把检修搞好”的口号,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不断加大设备检查力度,层层设立包机制度,检修责任到人,做到了对设备进行日检、周检和月检,及时排查各种设备隐患并超前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该班组实现了设备的精细化管理,设备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提技能“1+1>2”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于永义深知这个道理,在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他也时刻不忘提高班组的整体素质,在技能提升方面采取“1+1>2”理念,引导班组成员在学好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
为了能让班组成员的业务技能快速提升,适应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的需要,于永义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耐心传授给班组人员,同时以“每班一题、每月一练、每季一比、每年一评”活动为载体,组织班组成员学技练功,掀起“人人学知识,个个练硬功”的热潮。他根据每个班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制订培养计划,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职工”与“新工人”结成“1+1”,以老带新达到“老工人传帮带,新工人进步快”的效果。该班还以参加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和职工技能练兵比武活动为载体,大练基本功,制定“一年学成能手,两年成骨干、三年出人才”的目标要求,以技能提升“1+1>2”的形式,分阶段、有目标、有计划、循环辐射式地带动和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对于“1+1”结对组合工作效率“>2”的多少,该班进行按照技能提升计划,实施月度检查和年度考核机制,对每组“1+1”结对组合进行评比,评比出“1+1>2”效果最优组合,并给予奖励。
通过“1+1>2”工作法的应用,该班涌现出一批业务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的职工,两年来通过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评出高级技师1名,技师3名,高级工7名,初级工3名。
促和谐“1+1>2”
“俺们班组就像一家人,大家在工作中相互帮助,互相协作;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其乐融融。”运转工区机修班成员郑强感触颇深地说。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于永义运用“1+1>2”的定律,在班组中营造出“一家人”的工作环境,班组19名成员陆续还出现生活和学习中的“1+1”,生活中困难互帮“1+1”,班组内亲情化管理氛围浓厚。他还将班组建设与“职工小家”创建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优秀职工小家”、“模范职工小家”等活动,使班组成为互相关心、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和谐团队。在工作安排中,他把每个职工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实现人员安排的最优组合,拧成一股绳。全力营造具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让职工主动把班组看成自己的“家”,有困难寻求班组帮助,有想法愿意向班组表达。他对班组成员提出的问题按照“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说明原因,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的思路,向班组成员解释清楚,促进了和谐班组建设,形成了职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团结互助、与时俱进的浓厚氛围。
同时,该班组以“十大清理、十大提升”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修旧利废、节支降耗”,喊出了“一人节约一滴油,一人节约一螺丝”的口号。截至到8月份,该班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支出2万余员元。
(王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