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林炳生:将一杯豆浆做成20亿元的大事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985年,林炳生在台湾注册了“永和”商标,并成立了台湾弘奇食品有限公司。20世纪90年代,永和豆浆开始从台湾拓展到大陆市场,并在上海设立了永和豆浆加盟总部及直营店。截至目前,永和豆浆已在华南、华东、华北成立了三大总部,加盟连锁店的数量接近500家。

  □ 樊力 钟声宏

  

  不知不觉,林炳生已经和豆浆打了近30年交道。

  30年,从一名血气方刚的少年到今天的满头白发。岁月起伏,无声无息,林炳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在不知不觉中和豆浆粘连在一起。

  比如,他每次出差旅行都喜欢收集各时期的石磨,在东北筹办永和豆浆博物馆;每次应酬吃饭他也总是带着自家的豆浆粉,甚至吃火锅也要往汤料里面加豆浆。

  

  命运的扳机

  被一粒黄豆扣动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1958年林炳生出生于台湾金门。6岁时全家迁往马祖,16岁又去了基隆,25岁,他命运的扳机被一粒黄豆扣动。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林炳生今年已经54岁了。54岁的林炳生将一杯豆浆做到20亿元人民币的终端销售额。只是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人而言,鲜有媒体解读的永和豆浆的故事,更像一个深深浅浅的谜。

  这个故事从亚洲四小龙时期的台湾,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它是岛内第二代台商群体拼斗的剪影,也是众多来大陆打拼台资企业的共似体征……

  1983年,正在做房屋中介业务的林炳生听说台北市区一家豆浆铺转让,对方要价60万元新台币。林炳生跑过去一看,这家前店后厂式的豆浆铺破破烂烂也就100多平方米,可谁都没想到,和豆浆铺一起转让的还有“永和豆浆”的注册商标。

  永和是中国台湾省台北县永和市的地名。上世纪50年代初,两位祖籍山东和河北的两名老兵迫于生计,在永和市的中正桥畔,搭起小棚,磨豆浆、炸油条,渐渐形成了一大片供应早餐的摊铺。

  中正桥下的这些小作坊主们,并未料到永和豆浆会在今后驰名一时,基于这种情况,其中一家豆浆铺的小伙计注册了永和豆浆的商标。小伙计的算盘是通过注册商标来和老板谈条件,殊不知老板并未认识其中价值,竟然将小伙计和商标一起扫地出门。

  后来,小伙计来到台北自己开了家豆浆铺,但他觉得这门生意又累又挣不了钱。于是便将小铺和商标一起出让出来。

  林炳生决定将豆浆铺和商标一起买下来。他东拼西凑了20多万元,再拉来关系最好的同学和同事入伙,三个人一起了结了这段“奇遇”。

  将一颗大豆的商业价值

  做到极限

  

  对于林炳生而言,豆浆已经从一种物质演化为一种价值形态,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通过商业的手段最大化大豆的价值。还原永和豆浆的市场影踪,得出的追问是:一颗大豆的商业价值究竟能够做到何种程度?

  除开门店经营,林炳生心中一直有个通路情结。他认为永和豆浆必须两条腿走路,打通整个产业链。

  产业链的上游,中国大豆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窄,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转基因大豆,本土豆制品行业已经在源头上受到牵制。换言之,谁拥有种植基地,谁才会成为最终的王者。2010年8月,永和豆浆的有机生态园落户牡丹江阳明区铁岭河镇,占地面积38公顷的标准化生产区保证了永和豆浆的非转基因大豆供应。

  产业链的中游,永和豆浆哈尔滨延寿工厂、年产能力为2万吨吉林舒兰工厂都已建成投产。再加上其他四个代工厂,由大S代言的永和豆浆豆浆粉系列产品、豆浆酥产品开始覆盖国内连锁商超。

  产业链的下游,林炳生在永和豆浆门店之外,还推出了欢乐米豆、永和豆浆捞等连锁形态。

  向新锐青年传授“正能量”

  

  2012年9月17日,永和食品集团董事长林炳生应邀参加由上海第一财经策划制作的《谁来一起午餐》节目录制。本次节目录制是继《小超访谈录》、《头脑风暴》、《波士堂》之后,林炳生再次走近荧屏的经典之作。经过激烈的竞争,获胜者将有机会获得与知名企业高管共进午餐的机会。午餐后,这位高管将决定是否收这位选手为徒,成为这名选手的职场导师。

  作为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永和豆浆董事长林炳生推崇“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倡导中国式奋斗。三位创业青年以智慧与勇气赢得与中国商业领袖、投资人和金牌职业经理人共进午餐的珍贵一刻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同时这样的平台也是成功企业家传播成功经验,播撒智慧结晶的心路历程,更是他们持续散发正向能量,实现自我价值完美呈现的真实再现。

  智慧的财富只有通过播撒和传递才能彰显价值,林炳生和他的永和豆浆正是在以这样的独特形式向社会传输积极的正向能量,通过成就他人实现完美自我,进而塑造“永远的朋友,和乐的家庭”的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