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 “急先锋”,布置钻机钻场,稳机开孔,始终站在生产最前沿;他们是“救护员”,探放老空积水,排除隐患险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奋战的身影;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8岁,却用辛勤的汗水和大无畏的精神炼就了男儿的铮铮铁骨,用智慧和热情为矿井的安全发展护驾保航。
他们,就是荣获2011年度山东省青年突击队称号、兖矿集团济三矿防注工区钻机班的小伙子们。
“虎将”张成洞
23岁任班长,连续5年实现安全生产,年仅28岁的张成洞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虎劲”。2010年,他带领钻机班仅用5天就完成2个215米深的Φ195mm放水孔,不仅开创了兖州矿区最深大孔径探放水孔先河,也刷新矿井高效完成200多米大孔径钻孔纪录。
在矿山,钻机班时刻扮演着“救护员”的角色。2011年4月的一个零时,刚下中班回到家的张成洞接到矿调度室电话,16304采空区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极易发生自燃!此时,一秒钟的耽搁,都会给矿井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他立刻驱车回矿,组织人员赶到现场。他们冒着回风巷近30度的高温,硬是将100根注浆管,肩扛手抬步行近2000米运到目的地,并一鼓作气在12小时内架设起6000米的注浆管路,将粉煤灰由4个注浆孔注入采空区。当看到仪表上气体浓度不断下降时,张成洞他们才发觉,磨破起泡的肩膀和汗湿的工作服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防冲路上,舍我其谁?”正是张成洞的这股子“虎劲”,使得钻机班在短短两年内,从老工人眼中的“毛头小伙们”成长为技术、质量双过硬的精锐之师。
“军师”杨延鹏
如果说张成洞是钻机班的旗帜,杨延鹏就是为钻机定位的“GPS”。这个斯文秀气的25岁小伙子运筹帷幄,为钻机班的决胜千里立下了赫赫战功。
钻机班以钻孔施工为主,各类地质孔、泄水孔、冲击地压孔、溜煤眼等不胜枚数,要求精确度高、标准高,稍有偏差就会影响安全生产。每次施工前,杨延鹏都会仔细计算各钻孔参数,认真填写钻孔原始记录,把每个钻孔岩性详细记录下来,并一一列出施工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解决方法。工作之余,他自学了地质方面知识,测绘保存了上千张地质图纸资料,尤其是一些易于出现问题的岩层,他都能准确说出钻孔所需的走向和倾角,被大家赞为“移动的数据库”。五采中间辅运巷施工喷浆孔期间,杨延鹏根据岩性和钻孔倾斜走向,现场调整既定施工参数,高质量的完成了3个喷浆孔施工,为五采中间辅运巷的喷浆任务提供了保障。
作为钻机班有名的“点子王”, 杨延鹏层出不穷的金点子解决了不少工作难题。井下的管路需要“走过门”连接,可加工的弯头不是直角,就是断口多接面的管路,既不美观又费时费力,市场上的弯管机价值不菲,动辄就十几万元。杨延鹏经过反复试验,通过改装废弃电动油泵,根据弯管机原理,加上轮模固定螺母,制成了简易弯管机。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工区节省近20万元材料费。
“智勇双全”战煤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支优秀的队伍,靠的是集体智慧和英勇的结合,才能在战斗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被称为“智多星”的贾晓东,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像大多数“80后”一样,他头脑灵活,对新技术、新知识有着较强的领悟力。2011年4月,刚参加工作一年的他,在为16304工作面安装防尘网时,针对传统铁丝网笨重、不易安装的弊端,大胆起用新型复合材料代替铁丝,实现重量轻、网眼小、不易锈蚀的优点,大大提高了防尘网安全性。平时需要三四个人才能完成的安装工作,贾晓东和同事趁着皮带检修的空档,仅用4个小时就将防尘网牢牢“扣”在了岩壁上。
危急时刻彰显男儿本色的,还有陈磊、胡国栋。今年6月20日,六采西部胶带巷的壁挂水管突然喷水,大量积水迅速在巷道中蔓延,最深处积水距离顶板只有1米。率先到达的陈磊和胡国栋毫不犹豫跳入冰冷水中,一人举着矿灯,一人将水管上松动的螺丝旋紧,更换锈蚀的螺母。及时排除了险情,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
烈火锻造炼真金,沧海横流显英雄。钻机班的小伙子们,用赤诚和坚定点燃奋斗的激情,在济三矿的600米井下,在煤海深处,谱写出一支英雄无畏的青春赞歌。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