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0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奥运争光付出惨重代价
中国体育何时回归本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奥运会上狂揽金牌,风光无限,现实生活中体育却与广大老百姓越来越远。中国几十年不变的金牌争光,付出了巨大的人财物力和荒废民生体育、牺牲全民健身的惨重代价,而且国外已普遍反感中国运动员以专业充业余的身份造假。人民日报述评诘问:“花大代价捞取含金量低的金牌到底有何意义?脱离大众的精英培养机制是否扭曲了体育的本质?倾斜过度的奥运金牌战略何时才能得以扭转?”……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所办的“大事”从走火入魔的奥运争光切实转移到提高民众体质和全民素质上来,使中国体育回归本质、正本清源,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改革诉求。

  □ 王长才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以来,中国运动员在众多赛事争雄夺标,狂揽金牌,我等却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很难用高兴、自豪等语简单形容。

  这原因很简单:其一,中国以举国之力专门圈养一批专业选手去和别国的业余选手竞争,所获金牌无一例外都是用纳税人的巨额金钱堆出来的,而且因为涉嫌以专业充业余的身份造假,外国选手颇多怨言,国人亦现审美疲劳,早已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激情。其二,由于几乎是倾全力于奥运争光战略,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对于民生体育(人民日报新提法,即常说的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或社会体育)放马南山,甚至将广大民众完全排斥出运动赛场,致使中国的民生体育几乎与竞技运动的上升成反比下滑,形成了金牌越多民生体育越差、“贫富悬殊”越大的两极分化,众多的知情者早已怨声载道。

  这种体育领域的“中国特色”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我等的感受也很难从常理上去理解。因而,国手力压群雄、勇夺金牌之精彩之高水平虽然吸引眼球,但付出如此巨大代价争来的金牌,却很难再令国人高兴、激动或自豪。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体育竞技水平,都是国内大众体育水平的真实、自然的展现,除少数靠市场运作自己找饭吃的职业选手,其代表国家参赛的运动员几乎全是自生自长,平时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和教练,要获得这些资源都得自掏腰包。政府的职责是为所有人创造良好、公平的体育运动环境,是对全体国民的健康负责而不是对金牌负责,所以决不会用纳税人的钱去为某个体育明星或可能成为明星的人买单。他们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大多是赛前选拔,临时组队,赛后散伙,各自回归本职工作。中国对于所包养的专业运动员的吃喝拉撒和训练、比赛自始至终不惜血本全部大包大揽还要发“工资”的做法,让日韩、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运动员羡慕得要死,也令中国众多压根儿就没有参赛机会也极难获得国家扶持的业余运动员悲怆得要死。

  如今的中国体育,说白了就是用惊人的巨额投资建立一个与广大人民群众几无任何关系的金牌加工厂,以集中人财物力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专事培养极少数到国际大赛上争夺金牌的体育精英。以至于几乎清一色是以国家包养的专业选手去打人家的业余。尤其是许多冷门项目,其他国家没市场没群众基础就不搞,我国则往往平空搭起一个台子,组建一个班子,专门投入重金去争金牌。比方跳水,10多亿人的中国有几个老百姓干这顶运动的?可由国家包养的专业跳水选手就有200多人,而全世界除中国以外总共只有100把人从事专业训练,以如此专业优势征战奥运会,何愁不会有大把的金牌入账呢?

  其实,在人类竞技体育发展史上,前苏联和东德发明的这种对所有参赛项目全部由国家选拔极少数“苗子”进行专业训练去争夺金牌的模式,目前全世界仅在中国硕果独存,而且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08年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参战北京奥运会时坦言:我所带的这支美国队全为业余,她们有的是正在为生计奔波的职场女性,有的是尚在为养家糊口操劳的母亲,仅仅到赛前才集中训练了个把月,能获得亚军已很不容易了。2011年日本获得女足世界杯冠军,他们参赛的姑娘还得向所在的公司请假呢,因为人家是资格的业余,而不是像我国这样打着一个大学招牌实则是从小就进行专业训练的假业余。

  中国的体育,从基层到高层,从少体校到国家队,好像只有一个目的:到奥运会拿金牌。国际上拿不到的,也要到国内的小奥运——全运会上抢牌子。至于体育本身的意义,体育与普通国民的关系,不再有人关心,也不再当回事情。新华社体育名记杨明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撰文指出:“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但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对我们国人是一种讽刺。”他坦承:“我并不反对我国选手大赛争金,但反对惟金牌论,不赞成国内的专业选手隐瞒真实身份,以业余选手名义与其他国家的纯业余选手争夺金牌,有人说,以这样的方式求胜,说轻了是不诚实,说重了,就是欺骗。”

  迄今大量事实表明,中国此种体现“优越性”的体育发展模式,不但在专业运动员中造成了“成王败寇”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生存竞争,牺牲了许多运动员的健康和学业,而且严重地抑制了民生体育的发展。比方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中国仅有千把名注册运动员,而日本的足球注册运动员有几十万人,德国的足球注册运动员有几百万人。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人家是“全民皆兵”,人人都可成为运动员,中国则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不是这个“金牌加工厂”的专业成员,你休想获得参与真资格运动竞赛的机会。

  没有运动竞赛就没有现代体育运动,可是多年来,我们事实上已将除专业、半专业(如业余体校)选手之外的广大民众彻底而全面地赶出了运动赛场,进而以专业体育取代了10多亿人的正常体育需求,以越来越多的金牌掩盖了广大老百姓从事体育运动尤其是参与运动竞赛权益的缺失,亿万民众“被体育”“被运动”等等“被代表”,就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体育现象。

  比起各级各方高度关注的全力以赴的规模盛大精彩的精心设计组织的全运会、城运会等各种各样的专业竞赛尤其是倾全力备战奥运会的盛况,中国的民生体育一直在朝着与金牌数量成反比的方向发展,至今已沦落到仅能作作秀以应付一下之悲惨地步(这从国内许多地方不得已而组织的一些群众性比赛的项目设置最易看出;比方某大省举办的允许普通民众参与的全省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偌大的田径运动竟然仅有令人哭笑不得的一项50米迎面接力)。美国一所中学的体育老师对前去采访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我们美国的体育和你们中国不同,我们是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价值。而在中国,除了那些凤毛鳞角的体育尖子、奥运苗子,广大普通学生能有这样的机会吗?至于成年人就更不用提了。如今,一些城市大街小巷角落里的“全民健身路径”虽也搞了不少,可除了象征性的意义,对于长期存在的普通民众健身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善呢?

  再从金牌“为国争光”的功能来看,如果说以前积贫积弱和冷战对立的时代尚有必要争点虚名的话,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崛起于世界的大发展举世公认,早已不必专门去搞肯定会牺牲民生体育的金牌战略以没完没了地“扬国威雪国耻”了。长此以往,不单国内民众怨声日增,且国外已普遍反感中国运动员以专业冒充业余的身份造假,认为这是无异于兴奋剂一样的作弊和不道德,严重地损害了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且极有可能成为国际体育界反应越来越大的丑闻,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又何来“争光”之有?

  近年来,中国的奥运金牌等国际大赛金牌多得离奇,残奥会金牌更是膨胀到自己都不愿公开的天文数字,以致于至今我们都很难知道2004年希腊残奥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到底获得了多少金牌。举国上下花巨大功夫和巨额金钱争得的金牌,多得来连自己都害怕见光害怕国人知道,这种反常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岂非咄咄怪事的天大笑话和绝大讽刺吗?而且对于残疾人而言,有必要也去花大笔金钱搞专业训练吗?将这些金钱及其有关的行政、社会资源用到民生体育或广大残疾人和穷人们身上,不是比这强得多吗!

  中国几十年不变的甚至愈演愈烈的金牌“争光”,付出了牺牲全民健身和荒废民生体育的惨重代价,扭曲了体育运动的本意和实质。而从竞赛本身来说,单个国家获得的金牌太多,如同经济上的垄断,已使国际大赛的意义和观赏性大打折扣(典型如乒乓球)。去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来北京时委婉劝说,希望中国在金牌上能够“谦让”一些,因为奥运会金牌有限,应留给其他国家多一些争夺金牌的机会,以有利于奥运会的健康发展。此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中国民生体育或群众体育之现状,尤其是将占总人口99.9%以上的广大民众全面而彻底排除在赛场之外的情形,在全世界绝对独一无二;中国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若在全世界排名很可能会垫底,甚至还比不上非洲许多极其落后的国家和内乱不息的伊拉克。如果将中国体育排斥广大民众参与权的做法称作腐败,则比教育腐败或医疗腐败厉害一百倍。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或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你能买到只有国家包养的专业选手们才拥有的参赛资格吗?但因为体育腐败不像医疗腐败或教育腐败那样直接损害民众利益,人们虽多怨言却能随遇而安,不太会去认真计较,可其巨大的隐性危害却实在了得。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警告中国如此下去有可能成为“新东亚病夫”。卫生部长陈竺说再不采取干预措施,中国的慢性病将发生井喷。什么是最好的“干预措施”?肯定非体育运动莫属。

  体育是一个文明国家进行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的普及程度是民族体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可我们泱泱大国的体育事业,却长期局限于“为国争光”的狭隘层面上。《中国青年报》载文论中国奥运金牌飙升与广大青少年体质下降称:“‘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指标。’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论述。一边是奥运金牌直线飙升,另一边却是亿万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成为这样的体育大国,对国民有多大意义呢?”

  今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述评指出:“近些年来……奖牌榜的数字已与名誉、地位、利益直接挂钩,金牌在很多时候被异化为相关部门的政绩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区和部门为片面追求奖牌数的增加,甚至不惜以牺牲全民健身、荒废民生体育为代价。‘唯金牌论’和功利体育的大行其道,致使篡改年龄、服用禁药、黑哨假球等体坛乱象屡禁不止。”“与此同时,更多人开始反思不计成本的金牌生产方式,以及以成绩论英雄的体育价值观。花大代价捞取含金量低的金牌到底有何意义?脱离大众的精英培养机制是否扭曲了体育的本质?倾斜过度的奥运金牌战略何时才能得以扭转?……在不断追问中,改革现有发展模式、让体育回归大众的呼声日渐高涨。”

  其实稍有相关常识就知道,“竞技”和“体育”是区别很大的两个概念,后者的外延要大得多。中国的奥运金牌多只能证明以举国体制培养专业体育精英的做法卓有成效,并不能反映我们国家实际的体育运动水平,更不能代替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离开了对于国民健康状况和大众健身运动发展水平的评估,就算又是金牌第一大户,也不足以说明就是“体育大国”,更说不上“体育强国”。20年前笔者曾多次载文呼吁:“切盼体育运动报效中华民族于实地,厚望亿万民众真正紧握体育于手中。”可20年来奥运金牌越多、民生体育越差的现象愈益明显。这是中国体育的更是民族体质的一种深刻的危机。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所办的“大事”从走火入魔的金牌争光切实转移到提高民众体质和全民素质上来,使中国体育回归本质,正本清源,岂不正该成为势在必行的改革诉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