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米的个头,笔挺的西装,站在记者面前的孙晓成是那么潇洒,却又似乎有点腼腆。不知情的人,谁又会把他和煤矿联系到一块?然而就是他,在15年的煤海生涯中,凭借永不服输的信念和意志,带领200多名矿工兄弟,用青春和汗水,在煤海800米深处,演绎了当代矿工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不平凡历程,先后荣获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省管企业青年“五四”奖章。
掀开孙晓成的成长履历,我们不得不为他在煤海深处书写下的青春诗篇而喝彩。
技术管理的行家里手
孙晓成始终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1997年他从泰安煤校毕业后来到兖矿集团东滩煤矿担任掘进技术员。学校里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他埋头苦学,向师博们请教、向专业书籍学习。他深知,这块“黑色”土地的博大精深,这片沃土的营养,只有靠自己不断的汲取,才能更新更多的收获。他挤出时间参加成人高考,2009年取得本科学历。学习,使他站在了中国煤炭掘进技术的最前沿,参与和主持承担施工矿重点复杂工程40余项,获得技术成果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编写的《“三掘一喷”在岩石巷道施工中的应用与分析》和《锚固技术及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分别被评为济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二、三等奖;《井下放炮智能管理系统》荣获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深井大断面岩巷快速掘进技术艺研究与应用》获兖矿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节能巷道膜层喷浆材料及工艺研究》和《三采区大直径高垂深煤仓设计与施工》获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立足实践破解技术难题
孙晓成对于旧工艺、传统技术敢于挑战,敢于否定,敢于创造,他抓住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使每个环节都达到最优化。他先后在三采区轨道巷、南翼轨道大巷掘进施工中引进使用CMJ17HT全液压掘进钻车打眼。
南翼皮带石门(14°下山,断面积19.2m2),实现连续两个月单头大断面岩巷月进120米以上。爆破作为掘进工艺的关键环节,孙晓成在实践中积极改进爆破工艺,推行中深孔光面爆破,摸索出最佳炮眼深度,将炮眼深度由原来1.8米改为2.3米。使用高威力水胶炸药,采用MFB-200型数显式发爆器,将原来每个循环放两茬炮改为一次起爆,提高炮眼利用率,减少拔炮、丢炮、瞎炮现象,使每炮循环进尺由平均1.6米提高到2米。因地制宜确定支护参数,根据巷道围岩不同条件调整锚杆间排距,在确保支护可靠性的前提下,节约支护时间和材料,并创造了大断面月单头掘进206米的全国最高纪录,突破了岩巷掘进的“天堑”,被山东省煤炭系统誉为“全省第一掘进头”。
要干就干放心活
孙晓成视安全为生命、视职工为自家兄弟,他常说:“不管生产任务多重,要坚决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干就干放心活。”每次下井他都是第一个到达现场,对所有工作地点、工作环节都仔细检查一遍后,再让他人进入迎头,特别是在迎头过断层处、放炮员放炮前后他都盯在现场。他瞄准“个人作业零违章,班组现场零隐患,区队安全零事故”工作目标,深入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工作法,对工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安全确认,使人的行为和物的可靠性达到高度统一。面对一线噪声大、粉尘多的恶劣生产环境,他积极推广使用KCS400型大功率矿用湿式除尘风机、红外线自动喷雾装置、旋转喷雾等综合防尘设施,使南翼轨道石门工作面粉尘浓度达到国家标准。他还遵循“职安体系”和“双基”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推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逐季、逐月将安全生产指标量化分解到班组,做到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责任明确,形成了全员参与、奖惩分明、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格局。在孙晓成的带领下,区队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心思干、能征善战,连续6年被评为安全红旗区队,连续10年杜绝了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
(盛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