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 兴
2011年国务院确定实施“安全生产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各类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事故伤亡人数大幅度减少。6月份以来,配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全国上下正在广泛深入开展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安全生产咨询、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等活动;伴随活动的深入,有关部门还将举办安全发展高峰论坛和“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知识竞赛和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规知识竞赛。
每年,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都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狠抓安全生产,其落脚点就在于认真组织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上提高人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抓好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今年以来,一些令人痛心的事故接连发生。国家安监总局近日公布全国安全生产简报,今年前5个月,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48起,造成774人死亡、下落不明,社会影响很大;今年2月28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园内的河北克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硝酸胍的一车间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踪、46人受伤,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危化品领域伤亡最严重的事故。事故调查组初步认为事故原因是包括装置自动化程度低、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等。事故灾害再次向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
安全生产月月讲、年年抓,为什么安全事故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这说明一些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安全生产还是不够重视,存在纸上谈兵、空喊口号的现象,存在侥幸心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员动手,综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无论从哪个方面入手,都不能搞一般化,必须要搞“特殊化”。
安全工作要搞“特殊化”,就要有特殊化的工作思路、工作办法和行动措施。比如,仅仅在大会、小会上讲安全工作如何重要,远远不够。必须想办法在治理隐患上动足脑筋、想尽办法——本单位、部门在安全生产、岗位安全操作中存在多少事故隐患?其危险的程度有多大?又该分几步治理?如何筹集资金,集中人力,安排时间治理?由哪些部门和人员配合安全部门负责落实?这些问题都要紧紧盯住,并且作为特殊的任务进行特殊处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思想上有特殊的认识:在治理隐患上,不能强调没有钱、没有人员、生产经营任务重且工作紧张而没有时间。应该明白,晚治理不如早治理,被动治理不如主动治理,事后治理不如事前治理。
安全工作要搞“特殊化”,具体到今年的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周活动中,就是要求各单位、部门要结合行业、单位或部门、专业近年来发生的事故事件,研究事故事件发生的特点、趋势,认真组织开展全员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教育活动,利用多渠道、多种形式,分享事故事件案例资源,提高全员事故防范能力。
安全工作要搞“特殊化”,具体到今年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中,就是要求各生产单位、部门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认真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工作,并重点抓好生产现场处置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程序的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认真做好演练总结、评估工作,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并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安全工作要搞“特殊化”,具体落实到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就是要求各生产单位和部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这一主题,全面分析和掌握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特点和规律,结合当前生产经营实际,认真落实夏季和汛期的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确保生产经营有序推进,实现安全、和谐发展,全力打造和谐社会。
目前,在一部分企业员工中认为安全和效益是一对矛盾,抓了安全就会影响效益。其实,安全与效益是辨证的统一,安全是手段,效益是目的,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了另一个方面。只要我们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杜绝各类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现象的发生,发扬严细认真的作风,就可以达到既要安全生产好,又要经济效益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