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股权激励失效 上市房企频现人事动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王戈  

  受宏观调控与经济形势影响,作为强周期性的房地企业正遭遇激励的周期性阵痛。截至目前,相当数量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已形同“鸡肋”,激励作用已基本失效。

  除万科外,另一家地产龙头企业——金地集团的股权激励也裹足不前。

  

  金地股权激励停滞

  7.05元。6月11日,金地集团股价上涨报收。

  这意味着,在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之后,这一价格仍需上涨近10%,才能达到公司股权激励的行权价。在此前金地集团的股权激励方案中,行权价格为14.12元,考虑激励方案以来的一次股本转增,以及三次分红,除权后的股票期权行权价应调整为7.66元。

  但随着行权有效期的时间流逝,期权的时间价值正在减少,股权激励的作用也正在逐步降低。

  “刚推出股权激励的时候,兴奋了一阵子,后来基本上不关注,有和没有一个样,该跳槽的跳槽,没有什么顾虑。”金地集团一位离职的管理人员如上表述。

  公开的持股资料显示,在过去两年业绩均达到股权激励行权条件的情况下,金地管理层放弃了行权。

  由于二级市场股价长期低于行权价,对有资格获得股票期权的员工,原本被视为“金手铐”的股权激励,如今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如果行权的话,还意味着主动买套。

  事实上,自2010年1月推出股权激励以来,金地集团二级市场股价一路走低,14.12元(除权后为7.66元)的行权价,如同天花板,一直难以逾越。2011年底时,股价甚至一度跌至4.23元,较行权价有超过40%的折扣。2012年以来,由于金地集团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同时房地产行业预期向好,股价持续走高,年初以来的涨幅已经达到38.8%。但即便如此,与行权价仍有近10%的差距。

  “市场价格要超过行权价10%甚至更高,对员工才会有吸引力。”前述离职高管如此表述。换句话说,股价需上涨20%,激励的正面作用才会显现。

  但股价表现因素复杂,由于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国外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楼市调控未松动,股市表现反复,对于金地股价能否再度上行至行权价上方,或达到对员工有吸引力的程度,目前仍难以预料。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家以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享誉业界的公司,依然要继续面对无法对管理层戴上金手铐、股权激励可有可无的纠结现实。

  

  挫败的股权激励

  房地产龙头企业激励失效并非个案。

  5月24日,另一家地产上市公司冠城大通发布公告,调整股票期权数量和行权价格。公告显示,因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苏州冠城宏业房地产有限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苏州冠城宏翔房地产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鲍武辞职,公司董事会取消鲍武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资格并注销其获授的25万份股票期权。此前,由于公司原营销策划部总经理周洁离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曾作过调整。

  但在股权激励方案中,更大的挫败来自去年。

  2011年度,世联地产发布公告称,拟终止股权激励计划,注销已授予的股票期权1448.67万份。公告亦披露,在此期间,激励对象刘康宁、杜勇、梁雪晴、向梅等共计24人因个人原因先后离职,该24人涉及股票期权数量158.55万份,根据《股权激励计划》,其已不具备激励对象资格。

  经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7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推出过股权激励计划,但目前仅有4家在及时披露进展,另有10家股权激励状况不明,3家已明确终止股权激励。

  

  人事动荡之殇

  在股权激励失效的背后,是行业人才的频繁动荡。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房地产行业平均流动率超过25%,远高于往年10%左右的流动率,而高管流动更加突出,仅就中国房地产业排名百强的标杆企业来看,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高管离职人数达147人,平均每个月就有近6位知名企业高管离职。

  特别是2010年“4·17新政”后的三个月,是房企高管离职高峰期,共有44人离职,占全年比例的42.7%。在标杆企业中,2010、2011两年间万科共有6位副总裁离职、金地集团3位高层辞职,商业地产龙头万达集团每年高管流失数量更是高达两位数。

  房企高管高速流动,折射出中国房地产业在调控背景下经历的转型阵痛。行业形势趋好时,企业专注于市场扩张,持续的利润创收保证了高管团队的稳定,企业容易忽视对于高管团队的长效激励;行业形势惨淡时,企业被迫进行转型,战略方向和业务重心随之调整。在发展空间急剧压缩和长效激励机制缺失的双重挤压下,高管频繁流失成为必然之势。

  频繁的人才流动,加剧行业波动,同时也凸显股权激励失效背景下行业性的激励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