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清平
15年前,邓家四父子在自家院子里,捣鼓着风箱,一锤一锤锻打,一人一天能产4把刀。
15年后,大足龙水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有了专利技术的“邓家刀”,一天产量几千把。
“邓家刀”发展是大足五金产业的缩影。到2011年底,大足五金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已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振兴 老五金焕发新活力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西南有龙水小五金”,大足龙水“小五金”久负盛名。
但由于生产工艺原始、产品更新能力较差、长期小作坊式管理等原因,大足“小五金”一度陷入低谷。1997年,大足五金总产值只有12个亿,主要生产方式仍为传统手工作坊,产品以日用五金、船舶、铁路配件为主,几乎没有现代工艺。
转变始于2006年,当时的大足县启动了“市县合作、政企互动、院企联手”的五金产业振兴之路。成立了五金振兴领导小组,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搭建中国锻打刀剪中心、五金专家大院等7个市级平台,及电子商务中心、工业研发设计中心等县级服务平台,为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
随着振兴工程推进,大足五金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逐步被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数控设备取代。以制作刀剪为主的传统小五金成功向汽摩配件、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等大五金转型,形成了以龙水镇为中心,辐射19个镇街的特色五金产业集群,拥有12大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
2011年,五金产业产值达200亿元,五金企业670个,规模以上企业168家。
技术创新 小五金创地方标准
5月30日,大足龙水五金刀具集团收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的工作室团队研发的新刀具——金属陶瓷刀,其使用寿命是普通钢刀的2倍以上。该集团董事长蒋义说,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已成为企业的“制胜法宝”,成立不到一年,集团在研发上的投入已近300万元。
这是一种转变。“在几年前,大家都觉得,把心思花在研发上,上午刚出来个新产品,下午就被人模仿去了,不划算。”该区科委负责人说,为鼓励技术创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办法,帮助企业制定出了《菜刀》、《民用剪刀》、《手板锯》等产品标准文本,成为重庆市地方标准。
与此支撑的,是大足五金市场的发展壮大。
目前,大足已形成了包括花市街市场、龙水五金市场、龙水五金旅游城、龙水废金属市场和西部金属交易城5个专业市场在内,物流配送企业达180家的五金市场群,是西部最大的五金商品交易集散地。2011年,交易额达180亿元,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