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东阿阿胶技艺传承人秦玉峰:
保护非遗文化离不开创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如何让非遗项目薪火相传、流芳百世?作为全国首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认为,生产性保护不等于简单的产业化,而是通过不断创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活力。

  □ 王志

  

  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作为全国首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认为,生产性保护不等于简单的产业化,而是在保证非遗项目本真特性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门手艺

  阿胶被誉为国药瑰宝。东阿阿胶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汉唐至明清,东阿阿胶一直是皇家贡品。

  今年1月,东阿阿胶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秦玉峰介绍,生产性保护是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促进非遗产和现代社会的互动融合。“九朝贡胶”的制胶技艺代表着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最高水平,它融入传统医学制药、丹药炼制方法,体现了深厚的中医养生文化内涵,其生产曾中断百年之久。

  为遵循和恢复古法生产,自2007年起,每年冬至这一天,山东东阿县都会举办开启九朝贡胶炼制的仪式,金锅、银铲、桑木材、乌驴皮等炼制阿胶最为上等的材料和器具,都呈现在人们面前。从东阿井中取出“至阴之水”,倒入金锅后,点燃桑柴,经9天9夜99道工序纯手工炼制“九朝贡胶”。

  秦玉峰说,恢复九朝贡胶的古法生产,不仅是传承技艺,也是对阿胶文化的守护、对中医药文化的敬仰、对中华文化的追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要传授一种手艺,更要传承一种信念和文化,这才能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内在动力。”秦玉峰说。

  阿胶传人的传承与创新

  从1974年进入东阿阿胶,2006年执掌帅印,秦玉峰带领东阿阿胶人走出了一第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东阿阿胶厂于1952年在东阿县成立。东阿阿胶前任董事长刘维志成为现代阿胶奠基人。作为刘维志时代成长起来的阿胶人,秦玉峰成为现代阿胶的发扬光大者。

  秦玉峰说,作为我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典型代表,东阿阿胶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包括洗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晾胶等50多道工序,其中挂旗、砸油、吊猴、醒酒等关键技术全部由手工完成。

  他17 岁起即师从第七代传人刘绪香老药师钻研阿胶传统炼制技艺,凭着不怕苦、不怕脏,认真求学的劲头,掌握了阿胶传统生产各个工序的操作,并一跃成为刘绪香的得意徒弟。

  秦玉峰也没有想到,自己从临时工到学徒、班长、再到科长、副总经理,在进入工厂的32年之后,最终成为了东阿阿胶股份公司总经理。

  秦玉峰至今从事阿胶行当已达 35年,成为创于清代嘉庆五年、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东阿阿胶制售堂坊——同兴堂第八代传人,也是有完整传承记载的第八代阿胶传人。

  在传承的同时,秦玉峰也倡导企业创新,近年来,由他主持完成的生物药重组人白介素-11(商品名:白杰依)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商品名:瑞通立)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创造的《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依托的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获第十五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

  用生命呵护阿胶

  6月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简称“薪传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秦玉峰、梅葆玖、文乾刚等60名做出杰出贡献的传承人成为该奖项的首批获奖者。

  获得此项殊荣,秦玉峰认为这对他本人和东阿阿胶都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据秦玉峰介绍,熬制阿胶最好的原料是德州驴品种中的乌头驴。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乌头驴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急剧减少,在不少国家甚至绝种。为此,东阿阿胶在山东无棣、辽宁阜新、云南大理等地区建立了13个养殖基地,保证了阿胶的原料的品质。

  2010年10月14日,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东阿阿胶等国内老字号品牌企业喜获由数家国内外组织联合评选的“千年金奖”。

  面对国家的信任和历史的重托,作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深感责任重大。因为,东阿阿胶的制作条件和技艺是无法复制的。

  相关链接:

  秦玉峰,应用研究员,执业药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劳模,山东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十大杰出工程师,全国医药行业质量管理卓越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