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开始,江苏涟水县东胡集镇人大主任杨立彬一直分管工业经济和安全生产。八年来,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无怨无悔,一心扑在安全工作上,以“一万”的努力,杜绝“万一”的发生,从而打造了平安东胡、和谐东胡。使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安全生产成效显著,该镇的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义无反顾挑重担
人称杨立彬“拼命三郎”,无论抓什么工作,他都披荆斩棘,尽心竭力。安全生产工作是烫手的山芋,原来谁也不愿抓,谁也不愿管,因为出了事故要层层追查责任,弄得不好就会丢乌纱帽。当他分管这项工作时,也有过担忧,有过彷徨。但他想到更多的是必须履职尽职。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通过调研,他打出抓安全工作的组合拳。首先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遴选精兵强将,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安全铁军。二是实现四有:有办公室、有电话、有电脑、有经费。三是对安监网络成员不断“充电”,分期参加市县级培训,掌握专业知识,从而得心应手地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开通133名镇村干部“安监通”,使他们了解《安全生产法》,执行《安全生产法》,形成人人讲安全、处处抓安全、事事保安全的浓烈氛围。四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移动杯”、“安泰杯”等安全知识竞赛,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安全法规和安全制度。同时组织“秀才”们积极撰写安全生产方面的稿件,每年在国家、省、市、县媒体用稿都在30篇左右,名列全县第一。每次组织安全生产活动,杨立彬都以宣传开道,做到宣传车开起来,标语贴起来,横幅挂起来,小戏演起来,从而起到渲染氛围、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分门别类整合16类安全监管档案,做到每次会议有记录,每次检查有台账,每次活动有档案;做到资料系统化、档案规范化、监管科学化。
强行入轨抓监管
针对有的单位、有的企业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生产的状况,杨立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强行入轨,强抓监管,才能保证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加强培训,落实主体责任。组织36家锅炉使用单位参加县质监局组织的技能培训,司炉工一律持证上岗。组织45家个私业主参加县安监局、卫生局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32家农药油漆和19家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参加县安监局组织的培训,做到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培训率、许可率、持证率均达100%。二是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法人代表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安全生产投入到位,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员工、每个岗位,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齐抓共管。三是加强技术和设备管理。要求每个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机构,足额配备安全技术人员,经常检查机械设备运行情况,并配备防护罩、防护网和消防器材。做到安全管理程序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岗位作业规范化、生产环境优良化。四是落实“三同时”措施。在项目上马过程中,安全设施、安全措施、安全投入必经得到保障。五是建立隐患排查长效机制。杨立彬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对重点部位、重点设施和关键环节开展经常性地隐患排查,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消除盲区。建立和完善全员排查、登记报告、分级治理、动态分析、整改摘牌等制度,着力构建群防、群控、群治格局。
排查隐患重整改
杨立彬在安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安全责任,责在落实。安全隐患,重在整顿。近年来,他按照上级要求,在砖瓦厂和胡中实行“1+3”安全监管试点,然后在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推广,从而构筑了安全“防护网”。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手段,扩大执法覆盖面,为保持全镇安全生产良好势头提供有力支撑。重心下移,深入一线,严格查处各类安全违法行为,排查各类事故隐患,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别洼旧桥原来破损严重,险象环生。杨立彬通过人大代表提案,向上级申请重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立项。投资100多万元的别洼新桥建成,像一道靓丽的彩虹飞架在一帆河上,既消除了事故隐患,也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人民,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东胡集砖瓦厂有一处危房存在安全隐患,杨立彬以安监办的名义,责令企业负责人限期拆除。在整顿黑校车和校园周边环境中,杨立彬不怕得罪人,靠前指挥,重点整治,使黑校车销声匿迹,黑网吧全部关停。旗杆粮库原来存储大量烟花爆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新庄街居民多次举报。杨立彬及时向县安监局反映,敦促有关单位尽快搬迁。经过努力,该烟花爆竹存放点不久选址搬走。杨立彬每年还编制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经专家评审后实施,并组织演练,防患于未然。
(陈裕 王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