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矿集团南屯矿选煤厂的基层岗位有这样一些职工,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却有一种默默无闻,常年坚守岗位的品质;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却有立足岗位、积极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没有演艺明星的多彩光环,却有无人不知的技术成果。多年来,这些被誉为矿区“草根明星”的基层职工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用过硬的技术铺就了一条成长成才之路,用敬业奉献的精神书写着矿井建设的崭新篇章。
躬耕一线的“技术先锋”
——肖华志
从1999年入职以来就在该矿选煤厂从事洗煤车间地面维修电工工作,13年风雨兼程,肖华志用踏实肯干、勤奋好学诠释了自己的职场生涯路。
“在岗一分钟,奉献60秒”是肖华志的工作准则。他结合车间电气维修工作实际,制定了有效可行的班组设备包机制度和设备巡检制度,编制细致周密的年度、月度电气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计划,并给每台设备建立“病历”档案,对全车间所有电气设备做到心中有数,重点设备重点监控,做到超前维护设备,大大降低了事故率。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一名电工班班长,无论是事故抢修还是正常维修,肖华志都给班组职工树立了榜样。去年年关,厂里安排他所在车间的26台高低压配电柜进行更换的紧急任务,为了在短短的春节假期里完成艰巨任务,不影响节后复工正常上班。肖华志放弃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不分昼夜坚持在配电柜更换第一线,仅仅用了5天时间就完成了艰巨任务。大伙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尤其是看到工友们为他拍下的那一张张满脸是汗水和煤灰的照片时,没有人不感动、不流泪……
手到病除的“设备医师”
—— 薛宗科
提起薛宗科,该厂压滤车间无人不竖大拇指。仅靠自学,薛宗科从一名普通维修电工逐步成长为维修电工高级技师,集团公司第二、三届优秀技能人才,山东省一级“金蓝领”。
诸多荣誉的取得源于他把岗位当成成长的乐土,把技术创新当成自己的事业。多年来,薛宗科坚持在钻研技术的道路上执着探索、孜孜以求。
该厂压滤车间返煤系统619皮带配煤装车时,以往采用的方式为岗位工根据调度指令手动调整给煤量,易造成配煤不精确、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等诸多弊端。薛宗科积极深入现场,多次研究配煤方案,最终研制出一整套可行方案,在返煤皮带上装设两台电子皮带秤,增设在线测灰仪,通过开发的自动配煤软件,将采集到的灰分数据和设定值进行对比,输出调整信号,利用变频调速器调整以达到控制不同煤种的给煤量,从而实现根据所需自动配煤。此举不仅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还实现了矿井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技术创新中,薛宗科成功改造了快开压滤机自动控制传感装置、沉淀池液位控制系统、小槽煤提升系统安全防护设施等50多个项目,为该厂降低设备故障率、优化工艺、节支降耗、提高安全生产自动化程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把质量的“火眼金睛”
——王凌云
“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时刻把质量放在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南煤品牌’”。这是该厂技检车间技术员王凌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一名主管技术员,王凌云深知采制化工作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全厂产品质量的优劣和精煤产率的多少,提供的数据如果不准确,就必然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去年11月,由于矿井井下采场条件差,导致煤质变化大,泥化程度高,洗水浓度居高不下,为尽快调整好选煤生产,王凌云制定科学的试验方法,自行研制开发安装了自动采样器、改造了浮沉桶,极大地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采制化质量,同时从加大现场采样点的管理入手,不断优化采样的工序和质量,努力增加采样的次数和频率。为摸清煤质变化大的原因,王凌云不分节假日,一心扑在生产现场和化验室,研究和摸索煤质变化规律和井下不同采区的煤质实际情况。通过不懈努力,使精煤产率由原来的38%提高到41%,多回收精煤近1万多吨,采制化数据达到1.98万个,产品合格率100%,杜绝了质量责任事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兢兢业业的付出换来了可喜的成绩,多年来,王凌云先后获得矿“金星员工”、技术培训“先进个人”、技术比武“优秀辅导教师”、“巾帼建功立业”先进个人;所参与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煤炭“行业省级一等奖”、矿科技进步成果“革新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