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区承载我自儿时起的深刻回忆,洋楼和马路依旧,自己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老市区富有无穷的美。
汕头的版图正在日益扩大,近年来城市建筑飞速发展,城市新区继续东移,一座现代化的新汕头已经崛起。
二十多年前,我东移迁进当时的新区,就居于国际大酒店和艺都大剧院附近,距离龙湖乐园不远,在当时这里的确是新区。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如今这区域既没新区的新又没老市区的美,因为它毫无个性千篇一律的方体建筑,它只是短暂的时髦而已,没有它的文化底蕴,没有它的韵味便没有生命力。就是当前最时尚的新区豪宅看起来到处条条有序,宽敞,明亮,整洁,但它在任何城市都可见到,没什么特色,远远不及积淀深厚的老市区风貌。
小公园周边的四永一昇平,四安一镇邦,安平路、国平路、镇平路、同平路、商平路、永平路、海平路、福平路、德兴路、五福路、外马路、中山路等地作为通商口岸,带有东南亚特色的骑楼群(汕头人通常称为“洋楼”)林立,骑楼式楼房高度集中,构成一座洋建筑博览的老汕头埠。
老市区承载我自儿时起的深刻回忆,洋楼和马路依旧,自己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老市区富有无穷的美。虽然路道没新区那么平坦,卫生环境没新区的整洁,但每当走在老街道看到一座座老建筑,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喜欢在老市区溜达,近几年来经常独自骑自行车,背上相机闲游老市区,或徒步于那老街小巷,看看以往的老马路旧洋楼,感受那老商埠的风韵,慢慢品味这些老洋楼的风采,细心地欣赏其拱顶、门洞、窗台、柱饰的精致雕花,丰富多彩的图案,其图案装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民间传统的典故人物、吉祥图案,同时也兼容着欧洲的天使、动物等西洋图案,欣赏着先人巧夺天工的手艺呈现出华贵典雅,祥和富贵。这一切深深地激发我的写生欲望。
自退休后我在老市区拍摄不少照片,一些东西当然拍摄成相片是不错,也觉得有些景物是现场写生比拍摄相片更有震撼力,写生能更好地抒发主观的情感,强调主体的美感同时放松减弱不利于画面主题的东西,这让我萌发了在老市区写生的念头。
近三几年来老市区衰老得更快,只是数月之隔又有楼房被封被拆老街被堵,目睹这百年商埠的发祥地将会一去不再复还,作为一名普通汕头人的我,生活于汕头几十年,对老市区有所了解,而且自己擅长画风景,有责任为现在仅剩的快要消失的老市区留笔,让以后人们共同怀念我们曾经的家园,感受老商埠的风情,得到感情的共鸣。
这写生计划自2009年虽有所思可是迟迟未动,2010春节过后第一次带画具在大街小巷寻找灵感,虽是想了很久的事,但找来找去三个多钟头过去了还找不到景点,有些地方虽有画意可是周围环境太差,最主要一点就是自己尚未投入,没先将心静下来,变成为写生而写生,遗憾也!事后我干脆不带画具骑单车闲游一段时间,静静地品味、欣赏才真正地发现灵感,激发出作画的感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感受,去年深秋开始以速写形式,每幅都是两个钟头的时间,一幅幅写生较为顺利完成,这些作品的完成也离不开老市区平民百姓的关心和支持。
老市区的平民百姓普遍物质生活、居住环境较差,不少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和老人,因为老人多数对老环境对邻居有着很深的情结,有的子女为他(她)在新区安排好舒适宽敞的房屋,可是老人家都不愿意到新区,舍不得老房子老邻居,这些人对老市区的感情朴实。在老市区写生遇上不少老人长辈,对我现场写生十分肯定,肯定的不是画面生动与否而是能为老建筑留笔,让后人认识我们曾经的汕头埠,这使老辈们甚为欣慰。
在老市区写生时接触到的不论是说潮汕话的还是讲普通话的人,他(她)们都很友好、和谐、礼貌,所到之处对我的作画十分支持和关心,见我画纸展开打完稿子拿起水杯正想取水洗笔时,他们主动给我送水来,甚至有要搬他家泡茶用的小茶几给我当作画用桌子,有的给我送茶水,我都表示不必并感谢。这些朴实、热情、有礼的人都与我素不相识却为何如此热情和支持?因为他(她)们支持、赞叹和尊重我为百年商埠留笔而付出,更因为他们心中对故土的那分至深的爱恋和情怀!
(摘自《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