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闹”字可谓是天津人过元宵节最贴切的写照,一个“闹”字也充分表现出了天津民风的开放和乐观。
新春佳节刚过,又迎来了喜庆团圆的元宵节。相传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带着春节的喜气,爱过节好热闹的天津人势必会在这一天将节日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一个“闹”字可谓是天津人过元宵节最贴切的写照,一个“闹”字也充分表现出了天津民风的开放和乐观。
元宵夜热闹胜除夕
元宵节的别称可谓颇多,有“上元节”、“灯节”、“元夕”、“小正月”等等叫法。天津庆祝元宵节的民间习俗同样也颇为丰富,人们不仅要以花灯和元宵作为礼品相互馈赠,而且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走出家门“溜达溜达”,去逛灯、赏灯、猜灯谜、看舞狮子以及参与猜灯谜等娱乐活动。
天津的元宵夜和除夕夜恰有一比,除夕傍晚时分人们就已经归家心切,到了晚上大街小巷更是冷冷清清,每个小家庭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而到了元宵夜则大不相同了,甚至可以用越夜越热闹来形容。满城花灯尽展,映亮了半边天,全家携老带少集体走出家门观花灯猜灯谜,可谓人头攒动。如果说除夕是津城每个小家庭个体的节日,那么元宵夜则可以说是整座津城的狂欢节,是一种节日氛围集中的表达。津城的元宵节这个“闹”字当之无愧。
商铺斗富定灯忙
旧时,普通家庭从正月十四就开始挂灯,直到正月十六,历时三天。其间,城乡街坊悬挂灯盏,好一幅热闹喜庆的场景。特别是估衣街一带最为热闹,不仅悬置的灯盏琳琅满目五光十色,样式也别致新颖争奇斗艳。而且还会有龙灯、狮子、中幡、法鼓等各种民间表演竞相在街头献艺,将春节的喜庆气氛延续下来并且又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再说说估衣街等街面上的商铺,为了突出特色和个性,多在春节前就开始邀请名师为自己店铺“量身定做”花灯,当然也有与相邻铺面斗富的心态,定制的款式都很别出心裁,所以那时的天津灯会也算是“一景儿”了。那时花灯的人物样式主要是“西施采莲”、“嫦娥奔月”等,动物样式主要有龙、金鱼、兔子、鹤、鸭子、鹿等,此外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历史故事题材的走马灯。看灯的市民齐聚一处,人山人海,通宵达旦,城门不关。
全家老小猜灯谜
然看灯会,那自然也少不了猜灯谜。当年天津的娱乐中心侯家后、估衣街一带是主要的猜灯谜场所,每年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放灯三天,各种谜面写在绢灯上,等待众人来猜。
有记载的一次比较知名的猜谜会,是上世纪30年代,天津谜语名家孙颖辰在城西南大道举行红楼春灯会,一律以《红楼梦》人名作为谜底,谜面多达五百多条。其中多用典故作为谜面,如“蔡泽问相”猜“秦可卿”,“虹销雨霏,彩彻云衢”猜“晴雯”。谜会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夜间张灯,竞猜者络绎不绝,成为当时茶余饭后的谈资佳话,盛况空前。
吃食喊成节日名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吃汤圆,已经成为千百年来的元宵节食俗。“元宵”本意是“上元节之夜”,“上元”是灯节,精彩的活动都在夜晚,所以叫“宵”。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流行开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称呼方便,开始管这个特定的吃食也叫“元宵”了,如清同治年间《巴陵县志》中就有“‘元夜’做汤圆,即呼‘食元宵’”的记载。就算在当今,仍有很多天津人管汤圆叫元宵。食品的名字被叫成了节日的名字,可见人们对“元宵”这个节日的喜爱和青睐。元宵之夜月亮圆,汤圆也圆,因此元宵节吃汤圆也是象征团圆的吉祥寓意。
造型面食讨彩头
从前天津民间还讲究在正月十四这天蒸驮元宝的面刺猬、面老鼠来供奉神灵,讨个好彩头。在摆放时也很有讲究,在正月十五早晨把面刺猬、面老鼠头朝门窗外摆放,等到下午太阳快落的时候把头转向朝里,寓意着已经把金银财宝驮回家来。而且天津近郊也有很多农家会蒸一些老鼠拉木锨造型的面食,寓意着新年勤劳和丰收。
可如今,当代妇女早已告别深居闺中的年代,大部分家庭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也不再专门为彩头做面食,津味的元宵节在随着时代改变。这一天烟花爆竹不绝于耳,商业街和公园依然举办大型灯展,但灯的款式、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当代的符号,诸如卡通人物、生肖动物、中国结等等,但无论如何,元宵节对于天津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家庭团圆之日。
(摘自天津市湖北商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