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23年的风风雨雨,小蓝鲸从当年只有7张桌子的“小南京”变身成拥有23家连锁店的“小蓝鲸”,员工4560名。从2004年至今,每年营业额超2亿元,是连续多年武汉餐饮连锁店最多的企业,累计纳税已超过1亿元。
“小蓝鲸”背后的发展故事几乎是餐饮界的一个奇迹。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创造这个奇迹的“小蓝鲸”老板刘国梁,20多年前只是一个读不起书、在小镇上炸油条的乡下娃……
苦涩童年
为挣钱读书给尸体守夜
刘国梁,1966年出生在武汉市郊区乡镇的一间满是裂缝的土坯房里。为了能挣钱读书,他什么样的苦都吃过。有一年,家乡发大水,淹死了人,为了多挣几元钱交学费,不过10岁出头的他,竟和父亲轮换通宵提着马灯为捞上来的尸体守夜。1984年,刘国梁初中毕业,家里实在供不起他继续上高中,就把他送到附近的镇上学炸油条。在街口摆上一口大油锅,炸一辈子油条———对贫困的农村孩子刘国梁来说,命运似乎就这样注定了。
这时候,一桩意外却让刘国梁平生第一次踏出了小镇。家徒四壁的泥坯老屋,已住了几代人,这一年终于捱不下去了,木梁腐烂断裂,已经无法住人。要重新修整,约需1300元。想来想去,没有办法,只有进城打工。就这样,1300元把刘家父子逼上了武汉。
选择创业 不再受命运的摆布
初到陌生的都市,父子俩租不起房子,只能“傍”亲戚。为了挣够修房的钱,刚18岁、瘦弱的刘国梁凭着不怕苦、肯动脑的精神,渐渐学了一手好厨艺。就这样,两年过去了,父子俩历尽艰辛,终于攒到了几千元血汗钱,可以回家修整房屋了。然而此时的刘国梁,经过大城市的濡染,已经眼界大开,不愿意再回到那个贫苦的乡村了。
刘国梁没有回家翻修老宅,而是苦口婆心地说服家里人,用这笔钱开了家小餐馆“小南京”。店在当时冷冷清清的汉口新华后路,招牌也十分简陋。
为了节约成本和保证原料的品质,他曾骑着摩托车,到200公里外的洪湖去采购鲜鱼。他对菜肴精益求精,并对客人承诺:如果菜做得不好,可以要求重做。他娴熟的技艺和良好的待客之道使得小餐馆生意红火起来。
扩大规模 搞中餐连锁
一天中午,刘国梁的店里来了几位老主顾,因为时日已久,几个老主顾都和刘国梁有了很好的感情。但这天,几位顾客来到店里犹豫再三,还是离开“小南京”,选择了附近一家大餐馆。一位老主顾不好意思地对刘国梁解释说:“‘小南京’档次太低,请客时实在拿不出手啊……”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刘国梁意识到,如果不主动出击,他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小业主,甚至连这个小业主都当不长久。
1993年,他不顾家里人“败家子”的指责,将“小南京”个体餐馆变更登记为私营企业,并与几位朋友合伙,在武汉电视台对面开设了“小南京美食城”;结果一炮打响,生意十分兴隆,刘国梁的资产迅速翻了几番。告别了家族式小作坊的刘国梁,此时已完成了从为生计挣钱到为事业挣钱的心理跨越。
1998年,刘国梁出资近千万元,成立了“武汉广场美食公司”。考虑到外地已有同名品牌,加上注册时不允许名字中有地名出现,“小南京”果断更名为“小蓝鲸”。
创立品牌
“微服私访”狠抓菜品质量
刘国梁为了把“小蓝鲸”办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狠抓各连锁店的菜肴和服务质量,经常“微服私访”去“小蓝鲸”各分店“消费”,发现问题立即找到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在他的影响下,“小蓝鲸”上下逐渐形成了“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服务意识。
刘国梁在国内中餐业界首推“多品牌差异化连锁”战略,即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在统一品牌之下,实现菜肴的本地化和差异化。同时,他斥巨资对“小蓝鲸”这一品牌进行整合升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从此,“小蓝鲸”真正依靠品牌走向了全国连锁之路。
2002年,经过精心的筹划,“小蓝鲸”北京大钟寺连锁店顺利开业。在北京小蓝鲸红红火火的同时,沈阳、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等北方城市又掀起了“小蓝鲸旋风”。刘国梁终于完成了“小蓝鲸”由南向北的扩张,中国餐饮业超级航母已初露端倪。
现在,小蓝鲸集团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将主业的下游行业——饮料及食品工业发展成为集团又一个新的经济支柱,届时,小蓝鲸品牌的各色酒水、饮料,由小蓝鲸特色菜肴衍生的包装食品均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摘自《中国加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