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进洋专家的同时,不忘培养本土专家,把自主培养科技人才作为立足点。通过多种途径,兖矿集团已经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 周 燕
近日,兖矿集团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兴隆庄矿、鲍店煤矿、东滩煤矿四名职工被命名为首批技能大师,并分别建立了四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东滩矿“瓦斯检查技能大师”潘兴波激动地说:“我能有今天,完全得益于兖矿大课堂的培养。”
关心关爱职工,着眼职工的全面发展,是兖矿集团在跨越发展中的追求。
对技术人才
为啥“一见钟情”
2011年11月30日,在浏览网页时,一则《兖矿集团2012招聘国际化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信息引起了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研究生小张的注意。
小张听导师介绍,兖矿集团于“十二五”期间实施“国际化高学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招聘、选拔60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自己学习的是采矿工程类,已经毕业,条件正好符合,于是12月初,他将简历及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家住济宁的同学送至兖矿集团组织人事部,目前已进入初选。
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兖矿集团,拥有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水煤浆气化国家工程中心。
伴随着企业跨越发展,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角”。对此,该集团把引进人才作为支撑“三大主业”和“五个基地”健康发展的基本着力点,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健全引才机制,优化引才环境,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通过多种途径,兖矿集团已经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治本最需要
就是“自我造血”
“输入性”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是仅仅吸引高端人才创业是不够的,兖矿集团清醒地意识到,念好人才经,“自我造血”才是治本。他们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铺就成才快速通道。
在引进洋专家的同时,不忘培养本土专家,把自主培养科技人才作为立足点。东滩煤矿的王帅和张朋就是通过技能比武,以一技扬名的“80后”代表。25岁的张朋是该矿监控队的一名青工,他代表集团公司出征“开滦杯”第二届全国煤矿职业技能大赛,一举获得“全国煤炭行业技术能手”称号。综机车间青工王帅首次参战集团公司职工岗位技能比武,就与大名鼎鼎的山东省煤炭综采司机技术标兵、山东省首席技师高兴亮同场竞技,并列第一。
该矿党委书记姚秀通说:人才培训,就是“磨刀”。引进人才固然很重要,但是,比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自己培养人才。也就是说,企业要磨自己的“刀”。动态调控,让人才培养对接产业之需。
多年来,兖矿配合山东省实施“泰山学者”、“首席技师”和“金蓝领”工程,提高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每两年组织一次技术比武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评选活动。通过开展“首席技师”、“技术能手”、“技能大师”评选和“名师带徒”活动,并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核心人才竞争力。
在许多煤炭企业,几年甚至于十几年也招不到一个本科生的情况下,兖矿却拥有如此庞大的人才队伍,关键是抓住了人才的使用、引进和考核激励三个关键。坚持以感情留人、以政策激励人、以事业凝聚人,为技术研发人员提供发展的舞台。
想方设法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在兖矿集团,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关键词,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该集团持续改进和创新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借鉴国际公司先进经验,在项目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创新研发模式,为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了平台,使一批领军人才在各个领域脱颖而出。
着眼于培养和用好技术创新型人才,兖矿集团全面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煤液化暨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煤浆气化暨煤化工国家工程中心、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30多个较高层次研究开发机构。
据悉,集团公司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科技资金50.62亿元,荣获上级科技奖励522项次, “自动化放顶煤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高效洁净煤制甲醇与联合循环集成系统研发与示范”两项技术分别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15项,其中“863”计划课题7项,“973”计划课题1项,争取国家科技专项资金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