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杯影重重 红酒投资现迷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即使你并非红酒(葡萄酒的通称)的拥趸,但或许一些高端葡萄酒也曾以这样的方式进入过你的视线:《龙凤斗》中,郑秀文出演的大盗从酒铺里偷了一瓶1961年的“白马”;《门徒》中,刘德华饰演的大毒枭,去泰国度假时尽情享用了1982年的“柏翠”;《007皇家赌场》中,邦德在从蒙特卡罗去皇家赌场的列车上,与新任“邦女郎”维斯帕首次相遇时,身旁放的就是“金钟庄”……

  如今,这些在电影中频频亮相的天价红酒,不仅以其天然的芬芳和醇香的口感,浸润着人类早已快餐化的味蕾,还以其高雅的品位和独特的个性,刺激着人类日益商业化的头脑。

  

  风起云涌的红酒市场

  

  最近几年,国人对于红酒的需求渐渐演变为一场喧闹的盛宴。在西方对红酒的需求长久积淀趋于稳定时,中国的红酒市场却在一夜间风起云涌。近日,澳大利亚的《悉尼先驱晨报》发表题为《中国红酒业成熟》的文章称,中国对进口红酒仍有巨大需求,并已经跻身世界五大红酒生产国之一。

  尚处低迷的股市、开始过“冬”的楼市、黄金保值不增值的说法……中国人的投资选择越来越少。不知什么时候,传说中“5年可以升值150%”的红酒突然成为异常火爆的投资工具。

  对于中国富豪而言,真正的红酒文化如过眼云烟,高级葡萄酒似乎已演变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像LV手袋之于中国富婆一样。它们变得和其他奢侈品没有区别,慢慢脱离原始属性,甚至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成为饭局上迅速判断一个人经济状况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如此“豪迈”的致辞——“今晚让我们像喝啤酒一样畅饮拉菲”,还有老板们在宴会上把各自展示的数种天价葡萄酒混在一起,“细细品味”的荒诞故事。

  2010年,中国超越了英国和德国,成为波尔多顶级葡萄酒的最大进口国,连波尔多庄园的老板也不得不对此加以重视,毕竟这个新兴市场为其带来了9000万欧元(1欧元约合8.01元人民币)的收入。去年5月底,佳士得拍卖行在香港举办的一次名酒拍卖会上,由于中国人的捧场,产自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精品葡萄酒拉图的总成交额,超过5900万港元(1港元约合0.81元人民币)。

  除了投资葡萄酒本身,还有人打起了更大的算盘。看过美国电影《云中漫步》的人,几乎都会被薄雾笼罩下如仙境般迷人的葡萄园深深吸引,片中的葡萄园正位于北加州旧金山地区的纳帕山谷。加入葡萄酒投资的姚明,便大手笔在此地投资购买了酒庄,参与组建了红酒公司。去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特殊奥林匹克2011年度融合慈善筹款活动中,全球第一瓶“姚明葡萄酒”首次亮相,以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起拍。没准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宴会上听到这样的声音:“老板,来瓶姚明!”

  而澳大利亚财务顾问集团锐勤资本集团首席财务总监罗爱波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公司频繁接到来自中国投资者购买酒厂和酒庄的咨询。那些拥有三四个葡萄园,一个或者几个酒庄的酒厂,正是中国投资者中意的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蜂拥而至的资金的主人们,并不是个个都对红酒有深入了解。比如杉杉集团,从未涉足过葡萄酒进出口领域,2006年时其总裁郑永刚以个人名义投资1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31元人民币)购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格里菲斯酒庄维斯特德19%的股份,将酒庄的葡萄酒出口中国。郑永刚说,是酒庄的技术实力和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广阔前景促使他参与其中。

  

  “关心的是酒的商标,而不是味道”

  

  而那些一掷千金为升值和收藏的富豪,不懂酒的也大有人在。

  据法国波尔多酒庄国内主要代理经销商、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销售的葡萄酒中,有85%至90%都是杂牌,没有投资价值。而且,市场中九成以上葡萄酒的出厂日期到巅峰期,间隔不超过5年。巅峰期过后,葡萄酒存放时间越长则品质越差,不适合收藏。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葡萄酒代理商分布非常分散,此外,对一瓶红酒的品质鉴定,通常只能通过外观辨别。而葡萄酒伪造技术却“登峰造极”。

  而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在世界上所有能出售酒类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假酒,但中国而今却在迅速成为假酒的最佳市场。真瓶装假酒的现象已经普遍到催生了一个产业:专业回收酒瓶。根据年份,一只空的拉菲酒瓶最高出价320美元。为了防止酒瓶流入黑市,佳士得拍卖行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举行品酒会的时候,都会以锤子砸碎空酒瓶收场。

  而多少有些可悲的是,一位葡萄酒咨询师弗朗基·赵在与一群富豪进餐时,一下子就品出主人与大家分享,或者说向大家炫耀的价格不菲的法国墨尔乐葡萄酒是冒牌货,但是他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个市场很不成熟,人们最关心的是酒瓶上的商标,而不是酒的味道。”他说。

  的确,“会不会品酒不重要,只要有品牌就行”似乎已成为中国葡萄酒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一条投资法则。而“越贵越好”、“面子至上”则反映出中国新贵们普遍的投资心态。与多数外国人购买葡萄酒自己饮用的目的不同,中国的葡萄酒多用于送礼和商务应酬。有网民认为,在连真假葡萄酒都无法区分的情况下,便对其疯狂追捧,反映出盲目的心态。

  而实际上,与其他投资相比,葡萄酒投资有着特殊的学问,绝非低买高卖那么简单。即使产自同一酒庄,但如果年份不同,酒品价格也有不小的差别。好酒往往需要几十年来增值,投资者必须长期关注行情。据业内人士介绍,口感是决定葡萄酒价值的重要因素,为保持良好口感,酒品储藏十分讲究,例如,酒窖温度、湿度必须恒定,避免阳光直射,保持通风,更要防止震动。

  英国葡萄酒咨询专家赵凤仪和爱德华认为,对于中国投资者,关键在于了解投资流程——什么样的葡萄酒值得买入,怎样拿到最低价格,要负担什么风险,怎样赚钱,要等多久才会得到合理利润。即使明白这一切,还要学习很多专业术语,其中包括许多法语词汇。

  

  投资红酒,切忌跟风

  

  如今,国外的葡萄酒投资市场已形成完整的运作链条。以法国波尔多为例,从源头的各大酒庄到世界各地的末端消费者,其间每一环节都会按既定程序有序运转。但中国葡萄酒市场却鱼龙混杂,产业链条的若干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投资品的投资前景与其流动性直接相关,葡萄酒投资狭窄的变现渠道,也许会让这类产品变得“有价无市”。无论是现酒投资还是期酒投资,市场定价机制缺失、流动性不足,都会给投资者造成严重困扰。

  国内葡萄酒的出货渠道主要靠拍卖和关系营销。许多人收藏的葡萄酒价格虽然上涨不少,但苦于无人“接手”,最后只能自己喝掉。一般投资者很难提供拍卖所需的充足证据,来证明藏酒品质和价值。即使进入拍卖程序,国内拍卖市场对葡萄酒的低认知度,也令投资者有苦难言。

  随着欧美债务危机蔓延,也有一些收藏家纷纷把手中的葡萄酒拿出变现,大量投资者也在获利回吐。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拉低目前飙升的葡萄酒价格。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葡萄酒价格急剧上涨,已经引发人们对波尔多葡萄酒出现泡沫的担忧。

  当然,红酒投资乱象中也出现了好的消息:去年,国内首家、世界第三家葡萄酒交易所已经在天津成立,将打造出完整的葡萄酒投资和交易平台,为酒庄、葡萄酒经销商和投资者,提供投资级葡萄酒交易服务,并将把股票交易理念引入葡萄酒交易。与此同时,中国葡萄酒相关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在完善。

  不过,行业逐渐规范不等于只追捧品牌的“门外汉”的投资回报机会更多,对于红酒投资,很多专家的建议都是一致的:一定要保持理性头脑,切忌盲目跟风热炒。

  (摘自《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