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熙可进军农业产业的第十个年头,朱演铭开始并不满足B2B业务,他决定将熙可的业务延伸至B2C。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熙可的转型,不仅是竞争形势的需要,更是熙可水到渠成的选择。”朱演铭认为。
“农业中的富士康”
年过半百的杨俊是湖南省永州市一位普通农民,在老家永州承包了50亩果园。“今年的收入能够超过20万元,比在城里打工挣得多多了。”杨俊说这句话时显得非常兴奋。
事实上,杨俊的这些新变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一家叫熙可集团的农业产业化公司。杨俊的50亩果园,只是这家公司遍布全国的上万亩果园中的一部分。
坦率来说,熙可在中国确实不如汇源、农夫果园等企业名气大,但是在国外市场,熙可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酸性水果出口加工商。熙可每年的水果生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占中国同类产品年出口总量的10%,生产的加工柑橘占美国45%的市场份额、英国75%的市场份额。其主要客户覆盖了亨氏、可口可乐、Yum(百胜)、DEL MONTE USA等世界食品领域的一流企业。可以说,熙可是一家典型的B2B企业,或者说就是农业中的OEM企业,更形象的说法是被称为“农业中的富士康”。
“农民增收,企业增利,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熙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模式。”熙可集团董事长朱演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1995年,朱演铭回国在上海创办熙可物流。2001年,熙可开始全力以赴进军农业,专注于水果领域,希望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果加工出口商。
2011年,在熙可进军农业产业的第十个年头,朱演铭开始并不满足B2B业务,他决定将熙可的业务延伸至B2C。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熙可的转型,不仅是竞争形势的需要,更是熙可水到渠成的选择。”朱演铭认为。
“遥控”全产业链
尽管熙可从B2B延伸到B2C面临多重挑战,朱演铭却信心十足,这主要是源于对熙可“水果全产业链”的自信。
其实,熙可一直都是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来对待水果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如果说‘公司+农户’是熙可的发展模式,那么这一切都是以熙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无缝隙监控为基础。”朱演铭表示。
所谓全程无缝隙监控,其实就是熙可集团的可追溯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熙可的每瓶果汁产品,都可以通过条码查询到这瓶果汁的来龙去脉,在怎样的土壤上种植、谁种植的、施过什么样的肥料和农药,如何加工、如何运输、甚至如何摆到餐桌上。
经过了如此众多的苛刻关卡,成熟合格的水果才可以被运送到水果加工厂。
诱人的水果投资
在农业被资本频频关注的大背景下,水果投资一直处于被看好的地位。数据显示,美国年人均果汁消费量为45公升,德国为46公升,日本和新加坡为16~19公升,世界人均消费量已达7公升,与此同时,中国年人均果汁消费量还不到1公升,仅是美国的1/40,如此明显的差距,让中国果汁行业的前景非常诱人。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碳酸饮料的市场也在不断萎缩。
2010年5月,熙可在重庆投资110亿元人民币,计划流转总共土地4.2万亩建设生态统筹城乡项目,熙可将建设30万吨的柑橘加工厂和物流基地;在安徽宿州,熙可投资的集黄桃和有机农产品种植生产、产品加工、物流运输以及生态休闲游等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正在加紧建设,最终将实现年产能加工落叶水果(黄桃等)4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黄桃种植生产加工基地。
(摘自《价值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