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召开的山东能源淄矿集团第五届科技大会上,许厂煤矿机电科副科长廖玉波参与完成的6个项目分别获得了不同的奖项。
提起廖玉波,熟悉他的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年长的称赞他钻研业务的劲头,年轻的佩服他出类拔萃的技术——年仅35岁的他已是集团公司的优秀专家、矿上响当当的“技术大拿”。
“钻”出精彩
1998年,廖玉波从山东矿业学院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分到许厂煤矿。第一次跟着师傅下井,看到师傅熟练地操作和维修各类设备,自己却一窍不通,他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业务。于是白天他跟随师傅下井积极参与各种实践作业,晚上抱着借来的矿山机电图书潜心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刨根问底,直到弄明白为止。凭着这股钻劲,廖玉波很快就成长为矿上的机电业务骨干,也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于2007年开始担任机电科副科长。此后,廖玉波的这股钻劲又用在了新技术研究上。
2010年初,许厂煤矿330、430采区及主井底煤仓均实现了双煤仓配煤。为加强对煤仓给煤机的有效控制,保证矿井煤流运输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转,工作之余,廖玉波展开了煤仓给煤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他认真分析矿主要煤流运输路线的实际,研制出了一套针对带有煤仓溜煤的给煤机智能控制系统。为此他连续两个月不休班,每天加班到午夜。系统在现场应用时却遇到了难题,不是出现控制错位,就是不能准确制动。毫不气馁的廖玉波一遍遍地校正,一遍遍地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系统终于研制成功了,实现了井下皮带运输机的无人值守,每年为企业节省资金达80万元。
良好的钻研习惯让廖玉波收获了一连串的成果,目前他已有4项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煤矿机电》,在《工矿自动化》、《煤矿机电》、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他的《智能低压组合开关电器监控系统研究与实践》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论文。
“创”出新天地
“廖玉波遇到任何问题都喜欢通过创新的思路去解决。”许厂煤矿机电队技术主管张显义佩服地告诉笔者。
2010年以来,廖玉波一直负责该矿进口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的维修维护管理。今年8月,单轨吊出现了一次较大故障,厂家委派2名德国专家到矿解决。廖玉波与专家一起在现场维修了8个多小时后,根据经验判断有可能是液压系统出现了问题,于是向专家提出,专家摇头否定。经反复检查,最后确认是液压系统出现了故障。问题解决后,德国专家忍不住对廖玉波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好。
作为机电科副科长,如何做好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篇大文章成了廖玉波心头的第一件大事。经过反复思考,他创新提出了建立地面机电检测中心,依托井下因特网逐步实现对运输皮带、架空行人器、变电所及泵房等设备的远程集中控制方案,这一提议很快得到矿上的认可。经过3年多建设,目前已实现对井下6部皮带机、3个变电所、3部架空乘人设备的远程控制,节省作业人员34名。“以前在皮带头看皮带,闷热潮湿不说,还天天吃煤粉,让人想到下井就打怵。现在好了,坐在敞亮的办公室,通过监控屏幕随时查看皮带运行情况,想控制时鼠标轻轻一点就行。”该矿机电队职工李兵法高兴地告诉笔者。
随着综采工作面设备功率越来越大,供电线路能否安全供电也成为一个大问题。因此,廖玉波反复研究供电网络,创新提出采用静止电容补偿装置与连续可调的可控电抗器并联的方案。该方案现场实施后,电压损失大、线路损耗大、电网电压波动大等问题全部得到解决。由于这一解决方案具有突出的模块化、单元化特点,能够适应井下各种容量的高压无功补偿要求,因此很快被推广应用到全矿各个配电点,仅此一项技术创新每年为全矿节本创效40余万元。
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廖玉波先后参与和主要负责技术创新项目30余项,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煤炭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能源淄矿集团科技进步奖10余项,并被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和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评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李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