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华东首席记者 宗毅
通讯员 赵素萍 吕玉玲
淮北矿业双龙公司自2004年因资源枯竭国家政策性破产重组以来,已连续8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一例死亡事故和重大伤亡事故。截止到2011年12月1日,实现安全生产3028天,成为安徽省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周期最长的矿井。
“煤矿安全生产就要像人一天吃三顿饭一样平常,这也是人的最低需求;煤矿安全生产就是要从矿井的实际出发,不搞花架子。”12月1日,记者参加安徽省煤监局组织《中国煤炭报》、《中国企业报》、《经理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时,董事长、总经理徐成斌的一席话揭开了该公司为什么能连续3000多天实现安全生产的原因所在。
淮北矿业双龙公司矿井已有51年的开发建设历史,因资源枯竭于2004年被国家列入政策性破产重组矿井行列。当时,许多干部职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隐忧,而作为仍以煤炭生产为主的企业,安全生产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加之,该矿开采仍以传统炮采爆破开采为主,安全不稳定因素时刻会产生。以董事长徐成斌为核心的矿领导班子决定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就这样,重在取得实效的朴素安全观在该公司应运而生。
朴素安全观抓安全
公司坚持朴素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发掘员工自主安全意识,注重内在的优化和实用,实现本质安全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发掘人本安全意识,其实质是实施推进安全自主管理,其方法是坚持内涵式安全发展。推行朴素安全观,并不代表放任管理、盲目强调人的自由化,而是以严格的制度为保障,筑牢安全基础。
该公司在安全管理上,立足长远,以平常心抓安全,不搞运动式治理,尽量使职工思想减少波动。从抓好每一天的安全做起,抓小、抓细、抓薄弱环节;坚持以防为主,有针对性地经常召开小型会、专业会对矿井安全现状进行会诊、分析,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到人,及时督察反馈,努力实现动态达标,实现管理常态化。针对职工在企业破产重组期间背负的精神压力,在管理上因势利导,加强宣传教育,让职工充分认识到“我的安全我做主”,实现安全管理的“软着陆”,即不压生产任务,不下达干部抓“三违”指标,对“三违”人员不采取惩罚手段,让职工精神压力减弱或身心放松,思想统一到安全生产上来,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推行“四化”提升安全
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实现“四化”,即:安全理念人本化、安全心理减压化、安全技术科学化、安全环境标准化。
安全理念人本化:双龙公司坚持“只有不到位的管理,没有抓不好的安全”等先进理念的灌输,大力开展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活动,通过抓好安全经常性教育、党员安全责任区、群监岗、青安岗、妇女协安和“五老”话安全等活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安全心理减压化:针对破产重组后职工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轻职工的精神和工作压力。根据职工思想变化及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安全技术科学化:认真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等安全法规的要求,结合生产实际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在安全措施审批上,实行会审制,由总工程师或副总工程师牵头组织安全、技术、经管、生产调度等部门有关人员进行集体会审,保证措施的实用性、安全性和操作性。充分发挥安全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努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安全环境标准化:在日常安全管理上,坚持合理组织生产,不超负荷安排工作,努力避免工人盲目蛮干、干部违章指挥。坚持过程控制,严把质量,严格检查验收标准,努力实现动态达标。认真汲取本行业各类事故教训,抓好井下零星工程、分散作业地点、节假日及夜间安全管理。“突出净化,合理硬化,实现美化,科学亮化”的地面安全文化环境建设思想,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新建集资房、廉租房共计1000多套,逐步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努力实现“人、机、物、环境”工作链和谐运转的目标。
制度措施保安全
该公司做好职能部门监督工作时,遵循“横线到边、纵线到底,职责不交叉重叠”。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督察制度、班评估安全确认检查考核制度、“三违”及事故查处制度、科区自主安全培训考核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报告整改管理办法等安全自主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详细界定各管理层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确保安全工作时时有人自觉去管、事事有人主动去问。
与此同时,公司重视用安全文化来倡导职工对安全的敬畏和尊重,用安全文化来唤醒对自己、对他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使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达到减少人为事故、强化质量标准,从而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