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权明
近年来,朔州市多数煤矿开展了监测监控信息化、矿井建设标准化、循环发展现代化“三化”建设,有力地提高了矿井的综合素质和实力,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监测监控信息化。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朔州市煤矿大力开展机械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所有的矿井全部安装并使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产量监控、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煤矿远程视频监控、煤矿信息平台等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化矿山初步形成,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从2003年开始,总投入近2亿元,在全行业全面铺开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煤炭产量监控系统、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煤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并完成升级改造,全部实现了矿、县区、市、省四级联网传输。2008年,由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设全省煤炭系统一流的、高标准、多功能的煤矿安全综合监控中心,将瓦斯、产量、考勤、视频、信息调度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整合为一个平台,从而形成瓦斯监测监控、人员考勤定位、产量及视频监控系统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安全监管网络。平鲁区兴陶煤业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中,配齐、配足了安全仪器、仪表,升级改造了人员定位系统、瓦斯监控系统等。从2008年至今,煤矿信息化矿井建设的资金累计投入达2600多万元,折合吨煤费用13.79元。通过信息化建设,该矿生产能力由60万吨/年提高到150万吨/年,实现了从一座小煤窑到现代化大型矿井的转变。
二是矿井建设标准化。长期以来,煤矿给人的印象是:矿工“黑、傻、粗”,矿区“脏、乱、差”,以往,多数煤矿井简低矮狭窄,地面仅有一、两间瓜棚似的小屋,井上井下因陋就简,不仅反映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同时也是煤矿没有长远打算、掠夺性经营的表现。从2005年开始,朔州市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改善:一是煤矿生活区、办公区与工业广场隔离,矿区显著位置设置有本矿全称的醒目标识,矿区有支线公路与干线公路相通。职工生活区建有食堂、澡堂、公寓和文化活动场所和培训活动室等设施。二是工业广场、生产区建设井口候车室、调度室、灯房、浴室等。煤不露天存放,根据存煤量建立地面封闭的储煤防尘设施,或建筑地面筒仓,或建筑储煤仓防风抑尘网、防尘墙,对易造成煤尘飞扬的地点设置洒水喷水设施。三是矿区进行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矿区周围造坝蓄水,种植树木,恢复植被,复垦耕地。
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后,朔州市93%的煤矿进入建设和改造程序。为此,朔州煤炭行业紧紧抓住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这个关键,以“两型六化”为建设方向,高起点、高水平、高档次、高标准打造一流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力求通过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监测监控信息化、生产基建规范化、地面建设园区化建设,使煤矿达到本质安全型和安全高效型。目前,已建成国家、省、市级标准化矿井23座,力争在年内再建成20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
标准化矿井建设开展以来,朔州市煤矿井下机械化水平得到提升、井上形象得到改善、煤矿基础建设基础管理得到加强,多数煤矿告别了“一个黑井口、两间破瓜棚”的历史,有效地改变了矿区“脏、乱、差”,矿工“黑、傻、粗”的形象,一批现代化、环保型煤矿正在崛起。多数煤矿生活区,办公区与工业广场隔离。近80%的煤矿新修或新建了矿区道路,90%左右的煤矿实现了“三化六有”,矿区进行绿化、硬化、美化;新建或改建了办公楼、职工食堂、澡堂、公寓、文化活动和培训场所等设施。对矿区进行生态治理、造坝蓄水、种草植树、恢复植被、复垦耕地,周边200米范围内进行绿化,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25%以上。全长15.5公里、发运能力1500万吨/年的金海洋金龙输煤专线的建成投产,开创了煤炭实行封闭运输的先例,为缓解煤炭运输与环境压力闯出了一条新路。后安煤矿,原是一个乡镇小煤矿,通过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不仅没有在历次的关闭和整合中被淘汰,而且在第一次资源整合中产能从60万吨/年提高到120万吨/年,在去年进行了第二次资源整合中,产能从120万吨/年再提升到180万吨/年,由一个乡镇小煤窑实现了到现代化大型矿井的华丽转身。
三是循环发展一体化。由于井下实现了机械化,煤矿的地面也要与之相配套,否则,井下的现代化设备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许多煤矿配套建设现代化、一体化的地面运输系统、洗选系统、加工转化项目。所生产的原煤全部入洗,洗煤副产品煤矸石、煤泥等用于发电。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等进行循环利用,使煤炭的就地转化率达到30%,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以上,矿井水复用率达到90%以上,非煤产值占到全部产值的30%以上。全市煤矿紧紧抓住“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契机,按照“清洁高效、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作者系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矿业大学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