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为官当学孝文帝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石长荣

  

  在我国历史上,有位因德政而永垂青史的好皇帝,他就是被誉为“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的西汉第三任皇帝刘恒。窃认为,孝文帝至少有四大美德很值得当今官员效仿。

  一是真谦虚。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刘恒奉召到长安后,太尉周勃跪举天子玺让他承继。刘恒谢说:“至邸而议之。” 到官邸后,群臣共议说:“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刘恒说:“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才德),不足以称。”群臣便一齐跪下来请求。刘恒则再三谦让。丞相陈平等说:“我们计议再三,认为大王您当皇帝最称职,即使天下诸侯万民也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马虎。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刘恒见实在推辞不掉,才接过玺符,即天子位。刘恒经常念叨说:“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后来,他对每到宗庙祭祀时,祠官总“皆归福于他”感到惭愧。为此下诏说:“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认为,“以朕之不德,而专相独美其福,更说明自己不德也。”为此,他要求大臣们要举贤良且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可见,孝文皇帝是一位谦虚谨慎,很有自知之明的好皇帝。

  二是真仁慈。针对当时国家设有诽谤罪的实际,孝文帝下诏说:“古人治天下,朝上有进善之旗,诽谤之木,所以想建言献策者敢来。而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这不等于使众臣有意见不敢提,而自己也没机会发现过失吗?撤掉这一条!从今以后,即使有诽谤我者,也‘勿听治’。”济北王兴居背德反上,皇帝发兵十万兵往击之。后来孝文帝下诏说:“济北官民,兵未到便主动倒戈,皆赦之,复官爵。与兴居来往较为密切的人,也一律赦之。”齐国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其小女缇萦自伤泣,乃随父至长安,上书曰:“齐国人皆称我父亲廉洁平直,今犯法当刑。我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原,虽欲改过自新,却没机会。”皇帝怜悲其意,乃下诏:“我听说舜执政时,在衣服、帽子上画上丑类,以警示人们不要犯错误,民因此不犯。为什么,会治理国家也。今人有过,不教育便施刑法,想改恶从善却没机会。朕甚怜之。特别是刑法断人肢体,刻人肌肤,使人终身难受,这不叫缺德吗?除肉刑!” 对孝惠皇帝后宫的美人,允许出宫找婆家。他还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为此,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点点滴滴都说明,孝文帝仁孝慈善,颇得民心。

  三是真节俭。孝文帝执政23年,宫室御苑里几乎一无所增。一次,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经工匠计议,需百斤金。认为,“百金,乃中民十家之产。”于是便取消了这个计划。孝文帝常穿光滑厚实的丝织品,但要求长不得拖地,帷帐不得纹绣。即使治霸陵(墓地),也全用瓦器,不准以金银铜锡为饰,并且不建坟,目的是为了节省费用。他还说:“农,天下之本。”为此,带头开荒种田,以减轻农民税负,同时也起到劝农耕种的示范效应。孝文帝致力于以德化民,所以海内殷富,礼义大兴。如此节俭的皇帝,历朝历代绝无仅有。

  四是真豁达。孝文帝临死前留下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非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意思是说,我听说天下万物都有生既有死。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没必要过于悲哀。令天下吏民,出丧三日皆脱掉孝服,不要禁止娶妇、嫁女、祭祀、饮酒、食肉等。即使孝子贤孙,带孝也不过三寸。不要布置车辆及兵器,不要发动老百姓到宫殿苦丧。宫殿中当值者,早晚只须喊十五声,礼毕即罢。不要昼夜守灵。也不准擅自哭泣。

  对照孝文皇帝的言行,我认为当今官员很值得反思。比如,明知自己才德不全,有没有见官谦让的态度?从政后,是否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勇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补自己之不逮?对犯有错误的同志,是严厉处罚,还是耐心教育?身为领导干部,有没有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优良品质?父母亡故后,能不能从简办理丧事,以免增加亲朋好友的经济负担等,都值得大家深思。德难量化,却有凭据;政由民议,良莠皆分,愿官员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