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改良市场 样板景区欲再“升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对市场

  新模式开发成样板

  

  碧峰峡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是由成都万贯集团投资开发的一个大型生态景区,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有“天府之肺”的美誉。

  11年前,碧峰峡还是雅安雨城区上里镇的一个山沟沟,当地人称为“烂草沟”。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村民,脸朝黄土背朝坡,生活相当艰辛。

  1999年12月,经万贯集团投巨资开发,昔日的“烂草沟”焕然一新,变身碧峰峡风景区。新千年第一个春节,游人们纷至沓来,一时之间,千车拥堵碧峰峡,景区和周边区域、市区住宿、餐饮异常火爆。

  碧峰峡就这样“火”了!这把“火”的“燃料”,除了碧峰峡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有一种由革新模式带来的强烈冲击,这种模式被称为“碧峰峡模式”,即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的旅游开发模式。甫一问世,争议声四起。

  不久后,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优化和创新了旅游产业结构,在保护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了高起点规划、大资金投入、规范化管理、可持续发展。开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长春、李岚清、钱其琛、田纪云、迟浩田、周永康、周光召、杨汝岱、曾培炎、张思卿、万国铨等同志先后到碧峰峡视察,对碧峰峡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碧峰峡模式”成为旅游景区开发的典范和政企合作的样板。

  

  对当地

  村民生活今非昔比

  

  旅游是一个劳动密集的产业,随着碧峰峡的开发成功,为当地带来了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在碧峰峡景区的接待大厅门前,摆放有一个大型展板,以文图并茂的形式,生动记录了碧峰峡景区开发前后的实况对比。

  10年前,当地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一座风雨飘摇的木板桥,山里的泥巴路一遇下雨就难以下脚,如今,村民们出行有公路,游客们进山有大桥,下谷有电梯,交通早已今非昔比;10年前,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1000余元,如今,许多村民已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翻了5倍,且不乏年收入逾10万甚至数十万元的村民;10年前,村民们住的大多是破旧的泥瓦房,不少已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如今,村民们修建起座座漂亮的“小洋楼”,遍布山间,既自住又兼经营“农家乐”,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据了解,为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碧峰峡景区员工近千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地农民。碧峰峡景区内有60多间商业铺面和摊点,也都实行了对外招商,扩大了社会就业。

  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景区帮助农民和养殖专业户在雅安市的雨城区、名山、荥经等区、县,建立了养牛基地、饲草基地和养鸡场等,专为碧峰峡生态动物园提供饲料供给。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当地农民增收多200万元。

  碧峰峡景区打造成功,同时也让雨城雅安多了一张精彩的城市名片,在四川这个旅游大省中拥有了独特而诱人的“王牌”,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国内外游客,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明显。

  

  对企业

  前瞻思路引导市场

  

  走在景区游览时,记者发现不少地方正在维修和改造。据万贯碧峰峡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周仁勇介绍,目前景区正在大规模地“提档升级”,力图实现更高端的旅游品质和更完善的接待服务,为游客提供更精致、更完美的旅游感受。

  碧峰峡的发展,似乎一直都在“升级”中。最初的“碧峰峡模式”完成了对当时旅游业现状的“升级”;随着市场发展,万贯集团董事长陈清华对自己亲自创立的“碧峰峡模式”进行了辨证否定,进而上升成今天的“新碧峰峡模式”,其思想核心是倡导新生代旅游,旅游项目不断更新以适应旅游者需求的提高;旅游方式不断革新以适应旅游者需求的提高;旅游服务不断创新以适应旅游者需求的提高;旅游目的突破,实现旅游由悦目到悦心层次的跃进。

  据了解,在万贯集团的“棋盘”里,碧峰峡并不是盈利最大的一颗“棋子”,但绝对是最有特色的。这颗“棋子”还承载了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思路,面对时下每逢“黄金周”各景区即现“吃住行困难”的局面,旅游市场也早已提出了种种质疑。从悦目到悦心,实质上体现的正是景区良性发展与游客品质需求的相适应。

  对此,碧峰峡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对软硬件的“提档升级”来完成景区环境及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赢得中高端游客的青睐,以此形成对高品质旅游市场的优势地位。这一发展思路是否将创造又一种发展模式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