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改进金融宣传活动现状之我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潘浩文

  

  “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基层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对金融知识的认知度。但是,从当前金融宣传活动开展的方式、途径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宣传应用效果与群众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当前,老百姓最想了解的金融知识主要有:银行卡使用、人民币防假识假、贷款办理程序等实用操作性知识和技能,但目前的金融宣传,有不少是局限在理论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上,特别是像“反洗钱知识走进田间地头”之类的宣传,与农村生活距离较远,难以提高老百姓的学习兴趣。

  二是宣传区域上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城镇宣传多,基层农村宣传少;交通便利的地方宣传多,交通不便的地方宣传少;居住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多,居住人口较少的地方宣传少;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宣传多,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宣传少,造成金融知识宣传受众分布不均。

  三是宣传手段上存在方法单一的现象。目前金融知识宣传的做法主要有:悬挂宣传标语、集中定点摆摊接受咨询、现场讲解、赠送宣传材料等扁平式宣传方式。但金融知识宣传相对应的人群,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信息掌握相对较少的弱势人群,这种被动“填鸭”式宣传,有的老百姓对宣传知识一时理解不了,记不了。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老百姓学习金融知识的热情,使得金融宣传工作取得实效,笔者以为,在金融宣传活动的开展中,应努力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应坚持实用性原则。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范围的基层群众,对金融知识和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普通农民、居民等,对农民工银行卡、存款业务、反假币知识等金融知识和操作技能感兴趣;乡镇企业财会人员、农产品经纪人等,对小额农贷、银行结算、刷卡结算等知识技能兴趣浓厚;农民企业家、种养大户、以及民间投资者等,这些人已经拥有不少金融资产,往往对投资理财、如何识别非法集资等特别感兴趣。因此,金融宣传要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实际应用,根据农民和居民的金融需求,及时调整宣传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以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

  二是应坚持通俗化原则。由于金融知识具有专业性、容易书面化的特点,而接受宣传的大多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基层群众,金融宣传中的用语如果过于书面化、凝练化,往往会造成老百姓听得糊里糊涂、不知所云。因而,金融宣传中使用的语言和宣传材料用语不宜太“雅”。金融宣传应该入乡随俗,尽量把专业性很强的宣传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口述能详的老百姓语言,让接受宣传的群众能听得懂、记得住。

  三是应坚持多样化原则。就是金融宣传的形式和方法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要抓好特色宣传,注重组织和协调,结合传统的“挂”、“摆”、“讲”、“送”等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以“三下乡”、 “金融行风热线”以及当地政府组织的公开集中活动相结合,学会巧妙借势,使“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乡村”与有关活动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环境和氛围,形成更好的声势,取得更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