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仅10余家,到今年7月份顶峰时高达4800多家,从业者超过10万人。“到今年底,全国团购网站数量可能只会维持在3到5家,大部分团购网站会在‘过冬时期’被洗掉。”这是分析师对团购网站前景的最新预测。李开复也预言:“年内99%的团购网站都要死!”
严峻的现实已经显现:8月末,北京至少有116家团购网站突然“消失”。9月下旬以来,国内知名团购网站窝窝团陷入大规模裁员撤站的风波,裁员涉及济南等10个大区。10月14日,窝窝团CEO徐茂栋确认整体裁员幅度在500人左右。
表面繁华盛景的团购行业究竟呈现怎样波谲云诡的残酷争斗?记者希望通过“解剖麻雀式”地描述网购在线的运营、盈利等模式以及商业道德,透析团购行业速生速溃的行业规则。
团购网两员工扮业主吸引客源
潜伏在家具部推广1组的记者,一句话概括工作内容,天天上网,利用各种手段,从各个楼盘的业主中,寻找每一位可以成为网购在线新会员的消费者。
在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中,却处处暗藏玄机。单是QQ平台上时刻上演的“谍战”就让人应接不暇。为吸纳更多的会员,员工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目标业主的QQ群号,再以假业主的身份进入该群,在与业主聊天、与群管理员周旋、与同类型网站厮杀之中将团购信息传播,获取会员的联系方式。
网购在线的员工在被群主和管理员踢出业主群后,还会更换号码,再次尝试进入该群。“将推广信息隐藏在热门话题之中,不易造成业主的反感,大大降低了被群主或管理员踢出的风险。”网购在线一份内部推广的培训资料上写道。
员工自做“马甲”
冒充已参团会员
记者正式入职后,得到一个网购在线后台登陆账号。在平时的推广工作中,少不了的一项工作就是做“马甲”。“马甲”是指会员在登录网站活动页面后,在报名列表中所看到的一些已报名的“会员”,这些不存在的会员就被称作是“马甲”,而这样的“马甲”一天必须要诞生10—20个左右,在一些大型展会中可能会更多。因此,细心的消费者和商家可能会发现报名的有几百人,但到达现场的却不足百人。
记者近距离观察发现,除了这种不存在的“马甲”,还有另外一种存在的“马甲”,这种“马甲”是指实实在在的人,但他们并没有购买的需求或没有消费能力,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一些大伯和大婶,他们参加活动仅仅只是为了获得礼品;二是公司员工的亲朋好友;三是公司其他部门的员工,例如品牌建立和运营的同事,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或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去刺探商家的优惠力度或活动的效果。
办展成最大盈利点
记者借口联系佛山某沙发制造厂商的团购事宜,主动联系了网购在线的市场部员工曾浩,以探究网购在线与商家合作背后的秘密。曾浩在推荐展会方案时,给出的例子很给力。“维纶堡沙发在2月份展会成交30多万元,展会名单跟进还成交了8万元,一共成交了40多万元。”
原来,展会才是网购在线最大的盈利点。曾浩说:“9800元一个展位,一个展位9平方米,但是一般家具厂商最少要36平方米才能摆出效果。像沙发厂商,两天时间接10万块钱的单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按曾浩给出的团购会的展位费用,记者初步估算,除去商家的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外,200平方米展位的参展费用总计近20万元,按5折的老客户展位优惠计算,商家需支付近10万元的展位费。根据曾浩给记者的展位布置图计算,光大展位的租金收入就达300万元,展会无疑是网购在线最大的盈利点,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团购网站“有节过节,没节造节”地高频率举办展会。
诸多管理部门都是刚刚成立
记者发现,网购在线大部分效益来源于房产、家居、结婚、汽车和教育五大事业部门。其余的管理职能部门有行政部、人事部、技术部、运营部和品牌建设部。而在这些部门中有许多是在2011年上半年才成立,可见网购在线在公司管理上的滞后。
由于受到人员流动频繁的影响,网购在线的员工升职的速度令人咋舌。“假如你到了其他公司,你至少要工作5年才可能被升职,而不可能几个月就升职。”已经工作了近一年的陈飞说。在记者暗访的时间里,共有6人获得了网购在线的升职任命书,其中有三人被突击提拔为副主管,另外三人被擢升为副经理。其中被任命为副主管的三人中,工作时间长的四五个月,短的只有两三个月。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