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红海
日前,财政部“总会计师制度框架研究”课题组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专题研讨会,并发布了一项关于总会计师制度执行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总会计师条例》自1990年国务院颁布以来的实施情况以及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分析单位总会计师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总会计师制度框架研究”课题研究和《总会计师条例》修订奠定数据基础。
约1/4总会计师
(或相当职位)排末位
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按照苏联模式开始在一些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用于加强经济核算和会计管理。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目前总会计师“没有位”、“不到位”、“放错位”、“排末位”等现象依旧存在,总会计师的职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鉴于目前总会计师制度的执行范围以及以后总会计师制度可能拓展的方向,本次问卷发放以企业为主,同时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发放,主要面向有关单位的总会计师、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财务负责人。
2011年4月至7月,通过邮递投放、电子邮件投放、网上系统填答以及实地走访等方式,课题组收回1602份有效问卷。
据课题组有关负责人介绍,被调查者担任职位的具体名称中,“总会计师”占43.3%,“首席财务官”占1.1%,“财务总监”占11.9%,“主管单位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副院长、副局长、副所长”占17.5%,其他名称占26.2%。
据了解,被调查单位未设置“总会计师”职位的主要原因包括:主管部门未予任命(43.3%),已设财务总监或首席财务官(19.6%),缺乏合适人选(1.7%),领导职数限制(9.1%),职能定位不明确(6.5%),其他原因(19.8%)。
在这些被调查单位中,总会计师分别来源于上级委派(53.8%)、内部选拔(31.8%)、社会聘任(2.3%)、行业或系统内平调(3.9%)。54%的被调查单位在政府部门(或集团总部)有主管(或分管、协管、代管)总会计师事务的机构。
对于总会计师或上述相当职位在单位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本次调查也做了一定分析。在被调查单位中,总会计师(或相当职位)进入决策层(董事会/理事会/党组党委)的为82.1%,仅列席的为5.9%。关于总会计师(或相当职位)在单位经营管理层或领导班子中的位次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位次在总经理(总裁)或单位行政一把手之后的占22.7%,位于第一副总经理(常务总经理、副总裁等;事业单位和机关为副院长、副所长等)之后的占20%,按任职先后自然顺序排位的占40%,位于末位的占23.2%。由此可见,大约1/4的总会计师(或相当职位)排在末位。
总会计师(或相当职位)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仍显不够。有41.8%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在被调查单位的权力或影响力较大,只有2.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无实权。
有70.7%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在被调查单位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为决策者之一。对于是否具有表决权,83.9%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有79%的被调查者在其单位董事会上提出的意见能够被采纳。
制度建设、成功上市等工作
最具成就感
随着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和总会计师地位的不断提升,总会计师所肩负和行使的职责越来越重。
对于履行会计基础管理职责,有32.3%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发挥很好,有54.7%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发挥较好。对于履行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责,有56.7%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发挥较好。对于履行内部控制职责,有55.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发挥较好。对于履行财务事项监督职责,有53.5%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发挥较好。另外,有59%的被调查者认为重大事项参与权在他们的工作中非常重要,有93.1%的被调查者同意总会计师参与单位重大事项。
同时,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职位定位模糊、权责不匹配等成为限制他们履行职责的重要因素。分别有89.8%、87.5%和82%的被调查者认为,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和财务舞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等行为、重大决策的财务联签字,是引起他们承担主要责任的最重要原因。
另据了解,有89.7%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对其进行履职评估,有64.3%的被调查者对当前总会计师(或相当职位)的履职评估制度感到满意。各有14.2%、44.3%和27.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单位总会计师(或相当职位)评估结果对其薪酬的影响很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各有52.2%和19.7%的被调查者认为评估结果对其晋升的影响比较重要、很重要。
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在被调查者认为最具有成就感的工作中,制度建设、成功上市、控制与规避风险分列前三位,分别占比34.1%、23.3%、20.5%;在第二具有成就感的工作中,重大投融资方案的成功实施列在最前,占比40.5%;其他具有成就感的工作还有重组、兼并和分立;相对来说,流程再造与信息化建设成为最不具成就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