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04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生意难做 没逃过“关门潮”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没你们说的那么恐怖,但生意越来越难做。”老朱并不赞同用“关门潮”来形容新塘,但他承认今年做生意很困难,有部分工厂停业或者搬迁。

  □ 万方

  

  “今年生意最差,比金融危机那年还难做。”

  老朱是湖北红安人,到广东打工有20年,一直从事服装加工行业,2001年他在广东增城市新塘镇开起自己的牛仔裤厂,近3000平米厂房,每年生产两三百万条牛仔裤。

  新塘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牛仔裤之都。类似老朱这样的工厂,新塘有5000家左右,每年生产8亿到10亿件牛仔服装。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这相当于中国60%的产量,并贡献了全国出口量的40%。它们被运往世界各地,摆在Polo、CK、MUDD等国际知名服装商的货架上。

  据长江商报报道,这样的南方小镇,侥幸逃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击,但难逃此次沿海加工厂“关门潮”。

  

  订单少了三成

  

  “没你们说的那么恐怖,但生意越来越难做。”

  老朱并不赞同用“关门潮”来形容新塘,但他承认今年做生意很困难,有部分工厂停业或者搬迁。

  老朱生产的牛仔裤,主要走外贸渠道,销往中东、欧洲、拉美等地区,剩下很少货走内贸,销往湖北、新疆等省份。

  按惯例,每年8月,客户都往工厂跑个不停下订单,但今年到如今都还没有客人过来。

  老朱盘算,往年一年最少外销190万条牛仔裤,现在只销70万条。尽管还剩几个月,但他并不乐观。

  “我接的订单少了1/3,有的工厂订单少了一半。”令老朱纳闷的是,今年外销不景气,咋内贸也起不来。原本内销一年至少二三十万条牛仔裤,到如今只销七八万条。

  “2008年金融危机那阵,只是气氛闹得很紧张,但生意没今年难做。”

  他回忆,2008年接单量虽然下滑,但工厂没裁员,员工只是不用加班。今年工人减少一半不说,休假时间也增多了。

  

  一条牛仔裤赚两三元

  

  生意难做,老朱归结为“大气候”不好,包括成本上涨,利润下滑,以及汇率的波动。

  “以前一条牛仔裤赚四五块,现在压到两三元。”

  老朱说,近几年,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已上涨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棉纱的价格去年翻了一倍,去年一条裤子布料成本在23~24元,今年涨了10元钱,再加上铆钉纽扣等配件,一条牛仔裤成本涨了20元。人工工资上涨三成,一个普通小工每月给2000元,而去年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

  “以前出厂价在五六十元的牛仔裤属于上等货,现在百来元裤子才算上等。”老朱觉得,价格上涨对销量肯定有冲击。

  对于纯利润只有3%到5%的牛仔服装加工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是把捅心窝的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曾表示,目前整个纺织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在3%~4%,不会超过5%,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5个点,将会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死掉。

  近期银行利息上调,加工企业资金很紧张。“以前进布料,都是先打货再给钱,欠两三千万很平常,现在赊二三十万货算给很大面子。”老朱说。

  老朱说,他的工厂一个月租金要5.6万,工人工资,再加上进布料等资金周转量大,但他这个外地人靠房产抵押,拿不到多少贷款,所以宁可找朋友周转,也很少找银行。

  

  做品牌,向内地转移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老朱用这八个字形容廉价代工。他说,有老乡已转行,有老乡回老家。

  2008年开始,老朱除了单纯做代工,他还创立自己的品牌,虽然品牌还不太响亮,但已经在国内各大省会都有代理商。“我不想压货,生产量不大,但也算一种尝试。”

  新塘牛仔裤产业涉及30多个行业,形成纺纱、染色、织布、漂染、防缩等完善生产系统,是目前全国产业链最完善的牛仔服装集群基地。

  但老朱有自己想法,“这边配套齐全,但运营成本高,未来肯定向内地转移,新塘只作为公司形象窗口。”

  最近有老乡打算回湖北荆州,当地在发展工业园,可享受入驻免租金等优惠,他很心动。

  老朱早年在当地买房,一家老小都搬过来,他说,“在这里我是外地人,还想回去。”不过,他坦言,“现在回去很不甘心,有些路还没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