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秉坤
羚锐制药作为一家专注于中医药事业的制药企业,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羚锐制药是国内橡胶膏剂行业中首个上市公司,率先通过了GMP认证,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了药物研究院和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心。为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保护宝贵的中医药遗产,羚锐制药收集整理了大量散落民间的珍贵中医药组方,并结合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吕秀兰、李同生等国内知名医学专家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学术单位、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精方研究开发,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探索中医药发展之路
1、羚锐制药传承珍贵中医药组方
羚锐制药的主要产品之一通络祛痛膏,原名骨质增生一贴灵,是羚锐制药与河南省新密市骨质增生研究所所长吕秀兰,结合吕氏祖传秘方共同开发的。通络祛痛膏作为国内首个治疗骨质增生的专用膏药,填补了国内治疗骨质增生专用药品的空白。通络祛痛膏的组方发源于中国岐黄文化发源地河南省新密市。新密市是三皇之首伏羲故里,也是医学之祖神农氏的活动中心,地处中州腹地,西临中岳嵩山,南边是具茨山,北边是伏羲山,三面环山,东临平原,溱水和洧水穿境而过,土地肥沃,气候湿润,药材资源丰富,历代许多名医在此行医,其中有三皇五帝时的岐伯、大鸿,唐朝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宋朝洪山真人等,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民间散落留下大量的珍贵中药组方,通络祛痛膏的组方就是其中之一。经过羚锐制药十多年的努力,通络祛痛膏现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治疗骨质增生的产品之一,因其疗效确切,为国内大量骨质增生患者解除了病痛而深受市场喜爱,其年产销量过亿元,是国内贴膏行业中的强势品牌药品。
羚锐制药的另两个产品丹鹿通督片、一盘珠颗粒则是羚锐制药与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李同生教授,结合李氏祖传经典名方共同开发的。李同生教授是湖北“李氏正骨手”第四代传人,其从医执教60余年,曾任全国第八届政协委员,是国内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并于1999年获吴阶平副委员长颁发的20世纪中医接骨学最高成就奖。李同生教授是一位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出生于儒医世家,历经其曾祖李建章公、祖父李占魁公、父李治仁公三代,医术精湛,闻名桑梓,扶危济困,不可胜数。李同生自幼从父李治仁公学习中医骨伤科医学及武当内家功法,其父施教严格,轻斥重责,未有间断,因亲见先辈临床施术,耳濡目染,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基础,深得祖传真谛。李同生教授与羚锐制药共同开发的丹鹿通督片,主治瘀阻督脉型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活血通督、滋肾益气的功能,在中成药组方和制剂上填补了国内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产品的市场空白,为广大骨性关节炎,尤其是骨质增生患者带来了福音。李同生教授与羚锐制药共同开发的一盘珠颗粒,主治软组织损伤、骨折、筋伤,组方灵活,适应症广,疗效显著,随症加减,变化玄妙,无论软组织损伤、骨折筋伤、损伤及早期肿胀、青紫等,急投此方,均获捷效。
2、羚锐制药传承中医药文化
羚锐制药作为中国橡胶膏剂药业的领先企业,对中医外用贴剂这一传统剂型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行业的典范。同时,羚锐制药在口服药领域也积极探索,并结合自身技术优势,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传承着传统中医药理论。例如,羚锐制药的主要产品之一,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培元通脑胶囊,就是羚锐制药与河南知名医药专家侯惠鸣女士结合中医学的经络和阴阳平衡理论,在河南三代祖传名医苏清河临证十数年治疗心脑血管病经验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药科技共同研制开发的。培元通脑胶囊的面世,是对我国中医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法论的实践和传承。还有,羚锐制药在参芪降糖胶囊研制过程中,基于中医学整理论治的观念,首次提出了从脾论治糖尿病的全新途径,这一方法论的提出,既源于传统,又优于传统,发挥了中医药优势和特色,是对我国中医学治疗糖尿病相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为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羚锐制药非常注重中医药后续人才的培养,公司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与北京化工大学、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技术人才。为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羚锐制药在总部所在地——河南省信阳市,建立了羚锐新县生态工业园的外用膏剂(透皮吸收剂)生产基地和羚锐信阳科技园的内服药生产基地。为培育和保护大别山区的中药资源,便于当地天然中药的开发利用,羚锐制药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聘请专家学者,在调查澄清大别山区药用动、植物资源分布的基础上,编著了《大别山药物志略》。同时,为展示中国外用贴膏剂药品发展成就,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我国宝贵的中医药文化,羚锐制药还在河南省新县建立了国内首个经皮给药制剂博物馆——羚锐经皮给药制剂陈列馆。羚锐制药用一系列的实际举措,践行着一个中医药工业企业传承和发展祖国中医药的历史使命。
中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
纵观近年来中国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中医药行业出现“废医存药”的趋势。“废医存药”使中药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的道路,失去中医药学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创新体系,成为中医药学未来的发展障碍。现阶段,中国医学界已经习惯于运用研究西医的手段来研究中医药,但是中医药对什么疾病以及对疾病的哪方面有治疗作用等,绝不是学术团体、单位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研究所能够回答、解释清楚的,而必须在临床实践运用中来逐渐认识的。因此,发掘中医药的优势领域,振兴中医药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中医药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仅仅靠羚锐制药等少数企业的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医药生产企业、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医药专家等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就如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相信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日益重视,中国中医药一定会迎来又一个辉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