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孙宏斌归来 蛰伏三年重装上阵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祝剑禾

  

  在财经畅销书《大败局》里,作者吴晓波描述顺驰的最后一句话是——“孙宏斌在交出顺驰的管理权之后,专心于一家名叫融创集团的工作经营。不过,他只是被击倒,并没有出局,他也许还拥有一个更让人惊奇的明天。”而就在上月底,孙宏斌的融创,在北京接连抛出两大动作,“惊奇的明天”已经展现在不少当初认定他已被“三振出局”的地产界同行面前!

  

  三年蛰伏:重装上阵

  6月21日,融创旗下的高端住宅项目——北京西山壹号院推出首批单位。在地产调控日趋严厉的态势下,该项目仍吸引了千余名准买家登记购买,首日便套现超过8亿元。

  紧接着,6月23日,融创又宣布分别与大业信托及新华信托设立信托计划,为旗下北京昌平项目及重庆麓山项目融资,总注资约12亿元。其中,与大业信托合作设立的为北京昌平项目寻求融资的信托计划,年回报率最高可达23%。如此高成本的融资计划令业界咋舌。

  孙宏斌此次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因为2011年融创计划新增贷款约67亿元,还贷约44亿元。根据融创2010年年报,截至2010年末,公司手持现金42.5亿元,其中3亿元受限,同时亦有30多亿元未付土地款。相关公开数据显示,融创今年总购地开支预计将为54.3亿元,项目的总建筑费用预计为76.7亿元,资金缺口很大。

  而在疯狂融资背后,孙宏斌押注的是融创今年的销售业绩。此前融创初步预计2011年度合约销售额达183亿元,销售面积116万平方米,可销售资源总额目标为296亿元,到年底整体现金流量结余60.12亿元。但是有地产界人士指出,由于融创所开发项目多为当地高端项目,所以融创还需面对地方政府因限制发放高端项目销售许可证以平抑房价的风险。

  不过一直以来,对孙宏斌而言,风险就是机会,只是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因为在过往二十多年的商战生涯中,无论是供职联想、创办顺驰还是蛰伏融创,犀利的眼光、过人的胆略和激进的风格,一直是孙宏斌身上显眼的标签。

  

  顺驰时代:疯狂致死

  初入地产行业,孙宏斌一开始在天津创建的顺驰只是一家房地产中介,随后才变身开发商,经过10年的发展,顺驰已占据了天津房地产市场10%左右的份额,疯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一位地产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2003年8月,在中国城市房地产网于重庆召开的一次业内会议上,孙宏斌在既定的发言中突然话锋一转,称顺驰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他顿了顿后说道:也就是要超过在座的诸位,包括王石。坐在台下的王石拉长脸予以反驳,‘提醒’孙宏斌要注意风险。”

  刚刚与王石叫了回板的孙宏斌,马上用行动向业内龙头发起了挑战。2003年12月,北京进行了实施招拍挂政策之后的第一次土地拍卖,号称“世纪第一拍”。顺驰最终以9.05亿元的价格击败住总、华润、富力等巨头,拿下大兴区黄村卫星城北区1号地,拍地的均价远远超过周边已建地产项目的销售均价。几乎同时,顺驰还在上海、天津等地干了同样的事——用高出“面包”的价格买“面粉”。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地王纷纷被顺驰刷新。

  好景不长。从2004年开始,国内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出台,房地产业首当其冲。2007年初,孙宏斌只能低价将顺驰卖给了一家香港公司。

  

  融创时代:再踏征途

  贱卖亲手拉扯大的顺驰,对于争强好胜的孙宏斌打击颇大。不过,当时孙宏斌还有融创。融创原本只是孙宏斌“捎带”建立的一个平台公司。在2003年,全国各地有不少企业找到如日中天的孙宏斌,希望合作开发地产项目,或者出钱,或者出地,唯一的要求就是合资公司要独立核算。孙宏斌干脆把所有的合资企业都放在一个平台上,以共同的模式输出管理,于是就有了融创。当时孙宏斌肯定没有想到,融创会成为自己东山再起的基石。

  融创一改之前顺驰的激进风格,首先收缩战线,选择深耕北京、天津、重庆和苏州四地,产品走中高端住宅路线,并且注意管控风险。虽然融创在2009年底冲击香港IPO未果,但“事不过三”,一年之后的2010年10月,孙宏斌终于将自己的地产公司带上了香港联交所。在打通融资关节之后,一向激越的孙宏斌却显得并不亢奋,几经淬炼的他表现出了更多的沉稳。

  ■ 孙宏斌简介

  

  1963年生于山西,清华大学水利系硕士。25岁时便成为联想干将,1990年因“经济问题”获罪入狱,1994年出狱后进军房地产业。2003年至今,担任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