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8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行业质量管理体系 建设应注重“五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冀新威 张莉  

  

  目前,随着“卷烟上水平”的稳步推进,行业基础管理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场会之后,各省局(公司)和州(市)局(公司)都一致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前促进“基础管理上水平”的最有效的工具。因此,行业上下又一次掀起了质量管理体建设新高潮,积极编写制度文件、流程文件,组织内审、外审,通过体系认证等等。那么,质量管理体系应如何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基础管理上水平”,进而实现“卷烟上水平”。笔者认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应重点突出“五化”建设,即体系目标化、管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基础规范化、改进持续化建设,方能全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体系建设的目标管理,着力完善“体系目标化”

  

  切实加强体系建设的目标管理,做到目标指标的全程策划、全程引领、全程监控与全面提升。努力建立涵盖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经营性指标在内的多维度质量目标体系。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全员性、全面性、层级性和先进性,通过目标指标反映体系要求,聚焦工作重点,带动资源整合。加强目标分解,建立企业全面覆盖、自上而下、层级支撑的三级目标指标体系,使企业目标在组织、部门和岗位间进行分解和细化。切实发挥目标的导向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持续循环过程,动态提升企业目标水平,通过质量目标的逐年提升带动各项工作上水平。

  

  注重过程控制与流程优化,系统推进“管理流程化”

  

  要始终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注重过程梳理,把优化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放在突出位置。关注跨部门、跨业务的流程节点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流程关键节点的运行监控。要聚焦企业核心流程,通过系统管理流程,整合管理资源,进一步理顺工作接口,清晰岗位职责,提高运行效率,实现流程增值,促进企业管理由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纵向要提高业务流程的专业化水平;横向要通过流程运行实现跨部门、跨岗位的工作协同,通过流程打通管理节点,推动管理整合。

  

  实施体系建设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流程信息化”

  

  要稳步推进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保障提升作用,建立统一、顺畅、全覆盖、多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把优化后的制度和流程加以固化,借助信息化手段落实体系要求,控制工作过程,记录工作痕迹,为体系建立、运行、审核、改进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确保体系标准落地,监督执行到位。要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协同,确保两项工作彼此促进,深度融合,同步提升。充分发挥试点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提高,促进体系建设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强化体系动态改进,全面落实“基础规范化”

  

  要始终把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基础管理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充分发挥体系的规范引领作用,健全完善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努力把标准转化为行为规范,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岗位职责、健全的标准体系、顺畅的信息传递和严格的绩效管理,促进基础管理上水平。要始终关注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建立体系文件动态评审机制,将行业的标准成果及时应用和纳入管理体系,根据组织结构调整或内部工作流程的变化,动态调整相关管理措施,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程序,不断精简文件,提高体系文件的完整性、协调性、合规性和先进引领性。要强化执行率检查与员工执行文化培育,持续提升体系文件执行率。使企业制度、流程逐步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促进企业五项基础管理工作稳步提升。

  

  加强体系运行与维护,大力推动“改进持续化”

  

  要把持续改进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持续提升目标,持续优化流程,持续提高标准,持续提高效率,促进企业运行绩效和基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切实组织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强化审核质量,确保不走“过场”。积极开展管理评审,通过评审对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对影响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要持续推动管理创新,丰富创新活动形式,形成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工作氛围,以体系为平台发现管理短板,组织课题攻关,实施管理改进,以管理创新推动体系的持续优化。要加强内审员队伍建设,不断鼓励和选拔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培训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加大内审员培养激励力度,全面提升内审员队伍素质和持续改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