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晓超
和谐的社会有两大特征:一是组成其的每个成员本身都是内外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二是社会整体是和谐的。而这些都需要安全作为前提,缺少了安全的保障,和谐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定程度上说,安全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而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建设和谐最根本的解决方法与基本保证。
学生安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要求与重要前提。
首先,安全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安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避免对人的身体与健康造成危害,除了社会上要提供相应的保障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人本身具有“避害”的意识和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从学校的安全教育抓起,最好从幼儿抓起,充分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强的特点,让每个人从小就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素质素养,增加他们的安全知识和培养自我防护能力,同时转化为一种对他人、对社会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其次,学校的学生安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安全教育是人的本能的需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接受起来相对较为容易和快捷,在把安全教育作为主体观念的教育中,充分发挥他们在安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得他们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实现由外在的他律向内在的自律的转变,从而使得安全成为其人生的价值取向之一。而当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孩子的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发展就真正得到了保证,从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忽略安全教育而导致走出校门的学生安全素质差、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还从何谈“和谐社会的合格建设者”?懂安全、讲安全、按安全规程办事的人才是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一个个具有安全意识、安全知识能力与技能,甚至把安全作为价值倾向的和谐的个体的人,而且要求一个具有完备的、深层次的“安全文化”的整体社会。
人的安全意识观念需要教育与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如果社会真的能形成一种安全文化,那么人的安全意识与观念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较为容易地形成,并能一直保持下去。只有在和平安定的社会安全文化氛围中,才可能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特征。
安全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凝聚、规范的作用。它可以给人们提供适应和谐社会的安全新理念和新认识,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关爱生命的大众安全文化,可以形成一种人文关怀,从而对社会或团体成员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使人们加深对安全法律、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安全规章的理解和认识,努力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安全意识,从而对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起到保障安全的规范作用或自觉的约束功能。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是树立正确的安全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使社会的每个成员形成强烈的安全使命和激励动力。
如何去建设一种社会的安全文化。从根本而言,就是要从学校这一“小型社会”开始。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形成和构造社会安全文化的主要场所。校园安全文化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按教育的目标设计和组织的,它以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和因此而形成的约束力,对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有指导性的作用。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很强的潜在持久性,其作用不仅表现在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而且还表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方向。经过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浸熏的人才,才会是真正的具有高安全素养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个个的小社会,如果能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其本身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可以这样说,学生安全教育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不仅是培养一个个的全面和谐的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安全教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作者 西安陆军学院共同教研室)
协办单位
榆林市怀远建工集团
住建部核准的一级建筑施工企业
董事长:徐怀清 电话:09123687011
房建、市政、公路与桥梁、水利水电工程、房地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