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把矿工下井必备的自救器,比喻成矿工的第二生命,那么,作为山东兖矿集团兴隆庄矿自救器室班长的周元慧,肩上的担子不可谓不重。参加工作24年来,周元慧用自己柔弱却有力的双肩,担着这副担子一路走来,竟然走出了精彩——
由她负责管理的4800台自救器和1000台通风安全仪器的周期检定率、上架率等一直保持100%,在上级质监部门的多项次考核验收中名列前茅。她的班组先后获得“山东省煤炭系统巾帼示范岗”、集团公司“标兵岗”等荣誉称号。她本人先后获评“山东省优秀团支部书记”、济宁市“五一”巾帼奖章。
用“情”擦亮责任,用“心”呵护安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这是周元慧的追求,也是她从事自救器管理与维修工作24年以来的真实写照。
用“真情”守护安全
1987年,周元慧毕业后分配到兴隆庄矿通防队自救器室,当了一名安全仪器维修工,一干就是10多年。安全仪器仪表的完好,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意味着什么?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已经与职工的生命安全紧紧联系在一起。
责任源于真情。她记得进入自救器室的第一天,带她的老师跟他讲的话: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仪器维修工,不仅要有吃苦的奉献精神和精湛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要有对矿工兄弟安全负责的那份真情。”她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上,刻苦钻研维修业务知识,逐渐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1998年,她担当起管理自救器室的重任。如何带好这支队伍,对她来说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班长,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能服人的。对此,她一方面加强业务技术学习,通过自学,取得大专文凭。另一方面,她在实践中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维修技能,创新维修工序,把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应用到维修工序中,创出了全年送检仪器零返修、维修质量零投诉、化验数据零误差的好成绩,受到集团公司和矿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为了更好地发挥“兵头将尾”的作用,她工作中坚持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加班延点成为“家常便饭”。忙碌时,她无暇顾及家庭,只有委屈了孩子。有一次,孩子上学忘了带钥匙,想到该下班的妈妈马上就会回来,于是她就坐在楼梯上一边写作业,一边等。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当看到她回去时,饿着肚子的孩子委屈地掉下了眼泪。
用“热情”带动班组
责任激发热情。在复杂多元的生活背景下,周元慧班组41人的女工队伍难免存有思想认识上的不同、观念理念上的差异。面对现状,她认为只有在充分了解班组成员的性格脾气、个人喜好、家庭状况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将班组的工作做好,抓出实效。
为此,她坚持每周召开一次职工思想和班组工作分析会,动态掌握女工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具体采取四步法:第一步,对平时纪律比较松散、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女工,采取个别谈心、交流、帮教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感情上贴近她们,从生活上帮助她们;第二步,在班前班后会上,采取点事不点人的方法,消除抵触情绪,给问题职工以自我改正的机会;第三步,树正气、压歪风,对工作表现好的同志大力表扬,对有明显错误、又不积极反思和改正的人员,给予批评教育;第四步,根据矿井安全生产形势和单位工作部署,结合本班组实际,及时完善班组管理制度,始终保持班组管理的科学性。
提高女职工的综合素质是女工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女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几年来,周元慧结合女工工作实际,在女工中组织开展工作争当“红旗手”、家庭争当“贤内助”、协管争当“好矿嫂”,以及赛学习、赛技能、赛奉献、赛互助、赛家风的“三争五赛”活动。通过活动,在班组内培育出优秀女职工谢艾群、优秀协管员王桂兰、好矿嫂魏玉霞等一批集团公司和矿级先进典型。
用“亲情”帮助职工
亲情之爱,责任所在。女工干部要有热心肠。基于这种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周元慧通过摸底,对符合条件的特困女工积极进行救助帮扶。她组织全班为困难职工捐款3000多元,申请救助上千元,先后为两名职工办理大病救助、4户特殊困难职工办理申请救助、1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取得助学补助。平时,她经常与职工谈心、交流、沟通思想,班组中不论那位同志家中或工作中有困难,她都积极主动给予帮助,甚至别的班组的同志家中有困难或重病住院时,她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几年来,她用自己的微薄收入先后捐助困难职工10000多元。
为帮助困难职工走出困境,她积极组织女工参加“巾帼助困”活动,开展女职工志愿者与困难家庭“一帮一”帮扶活动,多次组织女职工志愿者到困难职工家庭走访慰问。先后为困难职工家庭捐钱、捐物价值达2万余元,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2户困难职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正常的生活道路。
(陈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