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走进维也纳演出,这是无数音乐人终其一生的梦想,而孙世华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民营企业家,他的职业跟这份“殊荣”似乎毫不沾边。
金碧辉煌,华丽璀璨,一切都是金色的,包括在灯光里跳跃的旋律。维也纳皇宫的夜晚,如梦似幻。时过半年,孙世华仍然对那夜的场景记忆犹新。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应邀走进世界音乐之都。
□ 郭源佳
山东青州,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古城。近日,记者来到这座小城,见到了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孙世华。这位朴实的山东汉子,谦虚地递过他的名片——青州市飞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州市音乐协会会长。“两赴维也纳,我靠的是吹。”这位总经理以一个幽默的开场白开始叙述他的音乐传奇。
民营企业家
两次“吹”进维也纳
2007年7月31日,孙世华走进维也纳音乐大厅——世界上最古老又最现代,最神圣又最浪漫的音乐殿堂。那次他的身份是“华夏之声”世界风筝都艺术团团员。站在音乐大厅的舞台上,他先后用葫芦丝演奏了《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和《丰收锣鼓》3首极富中国特色的民族乐曲。当浓郁的中国风天籁般回荡在维也纳大厅里,东方文化又一次令在座的欧洲观众折服。作为第一位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演出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孙世华的名字曾见诸各大新闻媒体,然而,低调的他却不动声色地返回小城,继续经营着他的企业,浸淫在他的音乐梦里。
让孙世华始料不及的是,他又一次被幸运之神垂青。2009年11月25日,孙世华再赴维也纳皇宫演出。这次是应“约翰施特劳斯国际音乐大赛组委会”邀请,参加由欧洲音乐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首届“约翰施特劳斯国际音乐大赛音乐会”。故地重游,面对来自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等20个国家的30多名的演员和选手,这位来自中国小城的普通民营企业家再次给了维也纳足够的惊喜和感动。这次孙世华照例是吹葫芦丝,曲目是《婚誓》,为他伴奏的是国际顶尖乐团——施特劳斯乐团。
当之无愧,孙世华从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贾建新先生的手里接过了大赛的金奖。“你为中国人争了光”。听着贾先生的赞誉,孙世华心潮起伏。
吹心不改
音乐里面的经营人生
100多米的塑料管接在葫芦丝上,通过吹塑料管,照样可以吹出悠扬的曲子。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绝活,创意者和完成者正是孙世华。事实上,孙世华的音乐之梦,萌芽于最初的记忆。而今,音乐已经成了孙世华生命的一部分。孙世华说,在音乐里他收获了家庭的幸福,也收获了事业的成功。
飞达实业总公司的总经理是孙世华,而董事长是他的结发妻子。常言说,夫妻店不好开,也难做大。而飞达实业却越来越红火,到现在已经有了4家分公司。这得益于“夫吹妇随”,孙世华一语道破天机。
音乐也成了飞达实业的核心文化和形象品牌。很多人冲着孙世华会“吹”,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重庆有个机械配件企业寻求合作伙伴,当时到青州来考察。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直接去了酒店。由于是初次见面,酒桌上话语不多,气氛一度尴尬。为打破僵局,两杯酒下肚,孙世华吹起了随身带的葫芦丝,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重庆客商也来了兴致,清唱了一曲。下午,客商到公司里转了一圈,当即表态斥资500万元进行合作开发。照客商的说法,跟有生活情趣和艺术素养的人做生意,既放心又顺心。
音乐是用来享受的
孙世华的名气越来越大,而且身上有足够的“卖点”,于是很多策划团队找到他,要做他的经纪人,为他“量体裁衣”,安排一些商业演出,以期获得更多的财富,甚至有人制定出了详细方案,包括他的3年发展预期。对此,孙世华一笑了之。
在孙世华的眼里,音乐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经营的。
让身边的人一起在音乐中寻找“快乐”,才是孙世华不变的初衷。2004年10月,在他的倡议和精心组织下,青州市成立了民族管弦乐协会,吸收了100多名会员,其中孙世华等3人被吸纳为中国民乐学会会员。今年5月,在管弦乐协会的基础上,青州市音乐协会成立,协会隶属于青州文联,落户在飞达企业里,孙世华被当选为协会主席。
为让协会和更多热爱音乐的人有表演的舞台,孙世华还斥资60万元购进上乘的音响设备,在公司新办公楼上建了演播大厅。其中最好的一支话筒就近5万元。
照孙世华的说法,这就是青州的平民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