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周,这位享誉全国煤炭行业的班组长,成为了全行业班组长队伍中的一面旗帜。在兖矿集团济三煤矿,也有这样一个人——在井下生产一线一呆就是28年,每年近320天下井,不仅个人能够确保安全生产,而且当班组长27年,所带班组也能够确保安全生产,并培养出10多名优秀班组长,这些班组长所带的班组也都像他一样,做到了安全自保、互保、联保。
这个“白国周式”的班长,就是2010年山东兖矿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省优秀班组长、集团公司优秀党员、综掘二区班长张道国。
从门外汉到多面手
1983年,22岁的张道国成为济三矿的前身——32工程处的一名掘砌工。漆黑潮湿的巷道、隆隆轰响的风机、疯狂颤动的风钻、震耳欲聋的放炮声……让刚参加工作的张道国心里有说不出的茫然。
由于没有系统理论知识,又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必须从头学起,面对综掘一线的艰苦条件,反而激起了张道国爱啃“硬骨头”的倔劲和钻劲。对风钻、风镐等常用工具,他拆了装,装了再拆,用心琢磨,细心研究。查资料、拜老师、做实验,如饥似渴地钻研着掘进专业技能。几年后,打眼、装药、放炮、支护、综掘设备的维修和使用,他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业务的多面手,由于表现出色,参加工作第二年张道国就被提拔为班长。
“1987年我在肥城煤矿干一线,当时没有耙装机,就用风钻打眼,人工装煤。每个矿车装两吨煤,我和工友每个人都装了近4车,一个班下来都累得走不动了。”回忆当年的创业往事,张道国笑得从容、坦然。他说:“当年的矿工过得规矩、实在。一穿上劳动布的工装就激动得热血沸腾,一篇王铁人的事迹就能荡起心里火爆的激情,一颗螺丝或半截焊条被踩在地下,我们也要在衣服上擦净后放入工具箱。”
用心管理保安全
掘进工作是煤矿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尽管早已告别了镐掘、人拉、肩扛的作业方式,但冒顶、涌水、瓦斯等自然灾害仍时时威胁着一线工友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张道国扎根一线28年,今年51岁的张道国,一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用心呵护班组每一个人的安全。
2003年2月的一天,张道国所在班组施工的6302工作面临近撤面,顶板有淋水、压力大,正在皮带机头干活的张道国听见顶板“咔咔”作响,这时,迎头上大块的矸石纷纷落下,煤尘扑面而来。“是顶板突然来压!”发觉这一情况后,他立即对正在生产的6名工友大喊“快撤出去!”等工友们撤出去后,“要补打锚索!”作为工长的他又冲在前面,扛起锚杆机,麻利地往顶板上打锚索,煤泥水顺着手向下流,湿透了工作服,顺着衣服灌满了胶靴。拉风水绳、背料、抬锚杆机……干活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疼痛,上井后才发现满手都是血口子。由于张道国的当机立断,及时处理,避免了一起冒顶事故,确保了安全生产。
丰富的工作经验来自于平时的积累,他熟悉本班的每一个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就像熟悉自己身上的各个器官一样熟悉它们。如哪个工友违反哪个规程、哪个地方有冒顶隐患,他都会想到是哪些不良因素导致的结果,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正因为事事预想周密,所以对各类隐患能有效卡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真情感化暖人心
作为最基层的领班人,张道国不仅自己做到安全生产,而且还像兄长一样,关心照顾着全班职工,当好班组联保的引路人。
“有的小青年不上班,咱不熊他,也不骂他,一遍遍地给他讲道理。”不善言谈的张道国这样说。
青工小胡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班时总是应付,有时侯一个月出勤还不到10个班。张道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和他谈心拉家常:“你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了,家里还有孩子,应该为家里着想啊。何况现在你们赶上了这么好的时候,如今的工作环境跟我来时可大不一样,全都实现了机械化,处处都要技术,没技术没法生存。”
经过几番交流,小胡触动很大。借着这个机会,张道国趁热打铁找来老师傅专门对小胡“一对一”帮教。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小胡学会了电车、绞车、耙斗机的技术,熟练掌握了煤矿井下多方面专业知识。他不但做到了安全生产,独当一面,还受到队里的奖励。
对经常违章的职工,张道国坚持以情感人,不是一罚了事。青工小贾,干活很卖力可就是图省事怕麻烦,被称为“违章大王”。2009年5月,他违章操作被张道国当场抓住。张道国考虑到当场处罚可能会激化小贾的恶习。待上井后,张道国买了几个小菜主动到宿舍找小贾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思想深处让他认识到违章的危害性。此后,小贾严格按规程措施施工,时时处处按章作业,成了班上的“安全标兵”。
作为一名普通班组长,张道国见证了矿井从建矿初期到现在一流现代化矿井的发展之路。十几年来,在他的传帮带下,培养出了全能班长张洪河、质量标兵郑雷涛、机电能手潘玉标等优秀班组长。综掘二区党支部书记杨以明这样评价张道国:“工作很认真,很负责,能够很好地确保现场安全生产。”
(李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