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机车“良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记“全国煤炭工业百名优秀青年矿工”邯矿集团郭二庄矿运输一区青工郝海斌

  □ 程矿生

  

  “今后我将倍加珍惜这一崇高荣誉,立足岗位,苦练技术,精益求精,为郭二庄矿跨越发展、建设百年邯矿一流强企、冀中能源挺进世界500强奉献全部力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日前,邯矿集团郭二庄矿运输一区青工郝海斌,参加完由《中国煤炭工业》传媒联盟、《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组织的首届“全国煤炭工业百名优秀青年矿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牌仪式后激动地说。

  

  勤奋

  

  年仅26岁的郝海斌是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郭二庄矿运输一区电机车维修工,从事电机车维修工8年来,刻苦学习电机车修理技术,勇于探索,大胆革新,研发出“闻、听、查、看”电机车“故障快速查找法”,为郭二庄矿万米大巷安全高效运输提供了坚强保证。2009年10月份,邯郸市举办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他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电机车维修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第一名,被邯郸市总工会、国资委、技术局等六部委联合授予“能工巧匠”荣誉称号。2010年5月份,又被邯郸市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同时,又荣获郭二庄矿“劳动模范”和“技术标兵”称号。

  8年前,郝海斌从革命老区涉县的偏远山村来到郭二庄矿运输一区当了一名矿工。后来,领导委任其干起了电机车维修工。从此,阅览室、电脑旁、宿舍内经常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身影。他还经常向经验丰富的老职工请教。“不耻下问,好学上进,这娃儿有出息。”这是师傅李建庆逢人就说的一句话。经过3年多的勤学苦练,他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攻克了多项电机车维修技术难题,总结摸索出一套“闻、听、查、看”电机车“故障快速查找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问题症结,提高电机车安全运行系数,延长电机车“寿命”。工友们夸奖他“勤奋好学,与时俱进” ,郝海斌却说:“我是怕被技术进步的车轮甩掉。”

  2009年5月,郭二庄矿引进新型节能减排电机车司控器,但它的工作原理和以往电阻降压凸轮控制器完全不同。把旧式电机车改造成新型节能电机车,这在郭二庄矿建企以来还是头一回,这项革新是对修理工技术、素质、毅力的挑战。任务又交给了郝海斌。那几天,他对照产品测量技术数据,合理安装元部件,计算实际运行产生的电流,测算配备连接电机线,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过12天的努力,终于研究制定出最佳的更换方案,把高耗能的旧设备一次性改造成新型节能设备,每台机车与改造前相比节省电力30%。此项技术创新后来被邯矿集团在所属矿井全面推广。

  

  勤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革命老区涉县民风淳厚。勤劳能干的品质在郝海斌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09年3月的一天早班,井下一台电机车出现故障,不能制动,两名维修工拆了装,装了拆,费了半天劲也没有修好,下班时间到了,两名师傅都升坑了。郝海斌听说后,主动请缨,换上工作服直奔现场,一头钻进满是油污的地沟里,拿出仪表和工具对电机车的触电、接头、线路、控制器进行仔细检查和测试,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电机车终于可以安全上路了。2010年7月的一天,两点班交接班时,维修组接到救援电话,井下负100地区一台3吨电机车出现故障,但到该地区需要步行3000米,还得爬长400米、坡度25度的陡坡。他再次主动请战,背起从不离身的“百宝兜”就往现场赶。到达现场后,郝海斌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汗水,简单地询问了几句,挽起袖子干了起来,仅用了半小时故障就被排除。

  还有一次,刚刚回到家给父亲祝贺生日的郝海斌接到区里电话,一台崭新的电机车回到井下动力不足,不能正常运行。他没能给父亲祝寿就匆匆忙忙返矿。他坐在电机车头上让司机缓缓启动机车,仔细倾听,运行不足200米,“停车,是接线盒线路接地。”郝海斌果断地说。打开机体一看,果不其然。不足5分钟,机车带着强劲的动力飞驰而去。

  

  感恩

  

  对企业,郝海斌心怀感恩:“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和关心。我没有理由不热爱我的企业,只有拼搏奉献才能回报企业、回报社会。”运输一区担负着综采一区百万吨采煤队原煤运输重任,井下大巷就长达7500米,是邯矿集团最长的运输大巷。拐弯多、巷道变形快。电机车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安全高效运输。但郝海斌和他的技术小组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维修任务,他出勤每月都高居榜首。他常说:“我们耽误一小时,企业前进的步伐就会慢一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把发明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把能为矿井安全生产做些好事、实事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维修车间里,总能看到郝海斌在找着什么,像轴承、继电器、接触器、按钮、电阻、电容等一些可被利用的小部件他都不会放过。材料员刘玉斌算过这样一笔账:1个月,郝海斌可以从车间的废料堆里捡回500多元钱。郝海斌说:“我去废料堆里捡材料,主要是我可以通过自己不断动手收集零部件为创造发明提供充足的材料,不为企业增加负担。”

  有人曾给他算过一笔账,他参加工作8年来,对电机车各个部位的拆装达5300余次,加班加点维修机车义务献工3100多个小时,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小配件2200余件,总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100多万元。每每提起他的这些光环,他总是说:“我是企业的一员,企业培养了我,给了我成长的舞台,让我找到了在企业做主人的尊严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