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代广
通 讯 员 段永强
“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4月8日至10日,2011年中国百泉药交会在河南省辉县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印度、瑞典、菲律宾、南非、加纳等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人参会。
作为全国历史悠久的药交会,百泉药交会位居三大药交会之首,迄今已历经637年的发展,以她丰厚的医药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会展气息,为全国乃至世界药商提供古老而又现代化的交流平台。今年的百泉药交会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药学会、全国中药学会、中国中日医药科技交流协会、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中国药材公司、河南省农业厅、新乡市人民政府主办;辉县市人民政府承办。
不到百泉药不全
百泉位于河南省北部,辉县西北五华里处的苏门山南麓。百泉药交会起源于隋朝民间庙会,明洪武八年(1375年)得到官方支持,药材交易演变成庙会的主角,庙会正式易名:“百泉药会”。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该会与河北安国、江西樟树成为全国三大药交会;2008年百泉药交会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元月,百泉药交会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中国中药材基地暨常年展”。
据1931年统计,参加百泉药材大会的有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京、安徽六省市42县623家铺户,经营有南货,即四川、云南、贵州、湖广等地所产药材;山货,即河南、山西、太行山区所产的药材;以及怀庆府所产的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四大怀药”等,计约200余种。
风景秀丽的百泉,更吸引各地人士趁大会期间来百泉旅游,会期人数最多时竟达10万之众,故而形成“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说。
今年的百泉药交会以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民族药、医疗器械、制药器械展销为主题,以举行投资洽谈、产品贸易、学术研究、形象展示、文艺演出、民俗文化等活动为内容,使百泉药交会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打造百泉药交会文化金字招牌。
“天然药库”显活力
辉县北依太行,南眺黄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形多样,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
据统计,辉县有中药材品种1017种,其中,山楂、连翘、柴胡、党参、丹参等被称之为国内最地道的药材,年产量达万吨以上,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近年来,辉县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百泉药交会的知名度和外向度,以“药贸”为媒介,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外医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营造了无限商机。
他们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办会模式,通过举办高峰论坛、学术讲座、项目推介会和新技术、新产品说明会等高层会议,打造了加快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学术盛会和现代药贸的交易平台。同时,以“产业”为支撑,全力做大做强药贸产业,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拥有一批先进医药企业和科研力量,与全国8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国内6家大型企业在辉县建立了药源基地,上海复星制药、新辉制药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雨润生物制药等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辉县已成为太行山前最具活力的中药材集散地。
百泉药交会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大会,又是一个合作双赢的大会,其为地方政府和国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交易额从建国前的几十万元到解放初期的几百万元到现今的几十亿元。
【发展历程】
1980年,国家有关部门将百泉药交会列为全国三大药会十大药市之一。
1991年,百泉药交会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性药交会。
1992年,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药商4000多个单位,3万多名客商云集百泉。这是百泉药交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2001年,投资58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高标准会展中心,可布展200余个国际标准展位,使交易水准得到了全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