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八旬“老药工”的新使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记河南省青山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清山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

  4月12日,本报记者慕名来到我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著名药城——河南省禹州市,专程采访了被国家医药管理局授予的“老药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中药加工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青山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清山。

  面前的朱清山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一头乌黑的青丝,双目炯炯有神,走起路来虎虎生威,看起来也就是年逾六十开外,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2011年初,朱清山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欢乐中国行——走进禹州”栏目中,接受了央视主持人董卿和张泽群的专访,老人以他“退而不休,老当益壮”的精神不仅仅感动了百万禹州人,更是扬名于华夏大地……

  □本报记者 李代广 孙永合

  

  退而不休:再创药城新奇迹

  

  1992年10月,60岁的朱清山从禹州市医药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岗位光荣退休

  这个从14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在禹州市黄家口“元丰祥”药棚里当学徒工、后在“王合永”药行当老板、52岁出任国营禹州市药材公司经理的“老药工”,这个和中药业打了几十年交道、一生都在寻求事业、天天都闲不住的朱清山,经过深思熟虑,下决心再办一家属于他自己的中药材公司。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他的儿女们时,儿女们的惊愕不亚于听说一个人要跳楼。

  后来,经过禹州市医药局同意,并报请河南省医药局的特批,他领办的禹州市中药材贸易公司于1994年6月正式挂牌运营。

  朱清山时常教育他的子女和员工,一定要恪守“药王孙思邈”的千古遗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一个药人应有的良知和本分。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在很短的时间里,朱清山在药业圈内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品牌,一时间他的公司门庭若市。

  为了彻底杜绝假药害人,他用铁的制度把假冒伪劣药品拒之千里之外:一是定点购货,他与广州的十大药厂、上海的五大药厂、北京的同仁堂等每家都签订了供货协议,特别注明质量标准,货到后经过二次化验合格后才能放行到库。二是所有的进货由他一人负责。经营品种800多种,所有药品经营仪器化验合格后,由他手掰,口尝,逐一把关,从未有丝毫含糊,他时常说,医者父母心,是命呀。

  1999年底,国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医药经营领域,早就对医药流通领域跃跃欲试的朱清山闻风而动,准备再次大展才华。

  2001年8月,医药系统大换证时期,朱清山借中国加入WTO的东风,用重金购买了全套的化验设备,严格履行有关手续,把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

  完善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使他的公司一次性通过了药监局的验收。后来,他的中药材贸易公司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生意做到了六省两市。

  2005年,乘着“实施大开放,谋求大发展,建设大禹州”的好形势,朱清山筹措资金1000万多元,创办了“河南省青山药业有限公司”。依托药王孙思邈之灵气和禹州特有的中药文化,公司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将悠久的禹州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生产优质地道,安全放心的中药饮片。

  2005年10月,公司一次性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PM)认证,成为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局组织进行的首家中药饮片GPM认证企业,并发展成为河南许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他们严格按照《中药药典》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要求对每个品种分别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及质量标准,对每个品种每一道工序都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

  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禹州市民药业界最大的集种植、炮制与销售为一体的民营制药企业。

  

  老当益壮:建企业造福乡亲

  

  “我之所以执着于事业创业,是为了把自己家祖辈遗留下来的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下去,把企业做强做大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奉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清山心平气和地说:造福一方相亲,给党给社会留下个好名分,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当初筹建青山药业时,禹州市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面对市领导在关键时刻提供的好政策、好环境,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领导的热情支持,朱清山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虑,决定把企业建在自己的家乡、相对来说非常偏僻的朱阁乡。

  当听说朱清山要把企业建立在老家时,立即引起了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疑虑和担心。

  面对不同的意见,朱清山平静地说:“我干了一辈子中药工作,之所以步步顺利,除了党的政策给予里很多机遇之外,还要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咱们办事处处认真务实得出的结果,把企业建在家乡,主要是取材方便,让乡亲有活干,给生咱养咱的乡亲父老办一件好事。”

  “老药工办啥事,总想着乡亲百姓,他把厂子家里在家乡,是想给俺活干,找吃饭的门路,他想得对,做得好。”更多的家乡人对朱清山这种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赞许和褒扬。

  事实证明,青山药业的建设投产,为朱阁乡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安排闲散人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推动禹州全市的药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肩负使命:复制百年新工艺

  

  朱清山是一位中药炮制技艺方面的专家,切制“大白片”是他的一门绝活,片片切得薄如蝉翼,随风飘舞。在禹州市举行的多次全国药交会上,来自北京、云南等地的中药专家多次观摩他的中药炮制和中药饮片切片的技艺,同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药业客商,促成各地争相来禹州做生意的局面,市领导和百万禹州人民无不钦佩朱清山在促进禹州药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禹州九蒸九晒熟地黄的传说在全国医药界广为流传。禹州熟地黄始于药王孙思邈,工艺极为独特,质量上乘,曾经名传海内外。

  早在清朝宣统三年(1911),禹州历史最长、最有名气的赵隆太中药堂生产的“赵隆太熟地黄”在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上参展,被列为清宫贡品。

  可惜的是,隆太地的炮制技术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由于多方因素,“隆太地”的炮制工艺技术彻底失传了。

  2007年,朱清山经过数百次实验,屡败屡战,经过了九蒸九晒,终于成功地复制了九蒸九晒熟地黄,并加入了更精密的炮制方法,使产品真正达到了“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的古熟地黄标准。

  河南中医学院专门从事地黄研究的教授侯士良先生品尝后,赞许说,这就是药王描述的九蒸九晒熟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