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庆林
中小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市场经济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融资难。国家的相关政策做出了很大调整,各银行纷纷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小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在经济变化较快的形势下,如何把好事办好,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地把握好十个关键环节,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一、实际控制人要找到。中小企业在工商局注册的章程中的大股东、控股股东与实际经营者一致时可以很容易找到公司控制人,而有些不在企业中占有股份,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就一定要找到。找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调查实际控制人的信用状况、经营历史、管理水平,了解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地防范中小企业信贷的道德风险。
二、行业特点要了解。中小企业遍布各行各业,任何人不可能做到对各行各业都精通,但信贷工作人员起码也应对信贷所投放的行业有所有解。了解行业特征因素、行业盈利能力、行业发展能力、行业资本流动性、行业运营效率等基本情况,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不符合环保政策、不符合产业政策、无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坚决不给予信贷支持。
三、经营模式要摸透。经营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宗旨,为实现所确认的价值定位而采取某一类经营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从中可以看出,经营模式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四、财务数字要核实。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是个普遍的现象,不能苛求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完善后再给予信贷支持,而核实企业财务报表又是信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的一个环节,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五、敏感数字要分析。中小企业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为预付账款较多、应收账款较大、库存结构相对不合理,关联企业的拆借频繁、营运资金较少等。对这些相对敏感的数字不能称之为问题,要客观地调整财务报表,同时结合企业的经营模式去分析,分析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长短期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分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真正原因,提炼出其核心竞争力的精髓,为贷款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六、贷款用途要翔实。贷款用途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贷款用途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贷款是否安全。具体业务调查中,需解决为何贷款,何时用贷款,购进何种产品,购进产品是否生产经营必需或急需,购进产品单位价格如何,购进产品总量如何,资金需求总量如何,自筹资金量如何,资金量缺口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避免企业申请贷款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双重盲目性。
七、还款测算要可信。还款测算准确与否是最能体现一个信贷人员水平的地方,也是项目最受关注的地方。根据企业的经营模式、资金周转周期、合同订单、生产能力、信贷资金注入量、变动成本、资金占用等因素,推算自信贷资金注入后,正常情况下贷款期内企业会增加多少销售收入、增加多少利润、增加多少现金净流量等,设定未来的第一还款资金来源,使还款资金测算真实可信。
八、风险分析要全面。贷款项目的风险是绝对的,所以在操作信贷项目时不要为做业务而回避风险,要充分地考虑风险、分析风险,分析贷款期内可能出现的行业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环保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股东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等,全面、科学地评价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九、担保措施要可行。担保是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差,提供的担保资源有限,各金融机构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纷纷创新担保模式,土地抵押、房产抵押、机器设备抵押、车辆抵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动产监管、存货质押、企业互保、相互联保等担保方式以及各种方式组合使用。
十、贷后管理要到位。首先监督好贷款用途的使用,确保贷款按合同有计划地使用,确保贷款不被挪用;其次是结合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合理确定监管周期,确保信贷资金回笼后也不发生挪用;三是结合贷前调查报告、企业月度报表、合同执行情况等信息,选择可比较的时间节点评价信贷资金的使用效果,看是否如期增加收入、利润、现金净流量;四是贷款到期前及时督促企业落实第一还款资金来源,未雨绸缪;五是发现企业信用下降、收入减少、资金挪用、担保资产缩水等情况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第一还款来源与其他还款来源相结合,清收与转化相结合,防止贷款发生风险,切实把中小企业信贷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