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晓姝
1990年江西省乐安县开始种烟,1993年面积达1.2万亩,但产烟不到2万担,亩均产烟1.6担;去年该县种烟1.84万亩,总产量却是5.1万担,亩均产烟2.8担。是什么原因给这个县的烟叶生产带来如此大的可喜变化呢?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在烟叶生产中转换了角色是主要因素。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乐安县开始把烟叶生产确立为支柱产业。为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该县急功近利,不管人家愿不愿意种,不管人家懂不懂这项种植技术,不管人家的田块适不适宜种植烤烟,仍然采取计划经济时期那种行政命令的方式,给各乡镇各村组各农户下达硬性种植指标,强迫农民按计划完成种植任务,如果谁不种,谁完不成任务就处罚谁,如果有人违反规定在规划种烟的田里种下了其他作物,政府就毫不客气地将之铲除,不管损失多大。
在这里,政府成了烟叶生产的主体,而生产的主角——农民却沦为被动的客体,两者本末倒置。由于政府错误地充当了主角的角色,漠视了农民的人格和智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便被动地消极应付,只种不管,重种轻管,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甚至宁愿被罚也不种或尽量少种,这样一来,全县烟叶生产效益低下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2002年,县委县政府对烟叶生产进行调研,专题研究烟叶生产工作,提出几个问题集体进行反思:多年来政府花了这么大力气抓烟叶生产为什么收效甚微?政府在烟叶生产中为什么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政府为农民办好事,农民为什么不配合?经过反思,他们认识到主要原因就是将自己与农民的位置倒置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于是他们决定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转变职能,开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开始尊重农民的生产意念,将政府从生产主角的位置上主动退下来,由“东家”变成“保姆”,由指挥者变成服务者,而把农民推上主角的位置,种不种、种多少、种在哪些田里全部由农民自己决定,政府作为参谋和服务者,只负责帮助农民选好种植田块、调运良种,敦促烟草部门与烟农签订收购合同,拿出资金为农民办理烟叶生产自然灾害保险,聘请烟技员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同时做好烟叶生产的防灾救灾工作,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难题,监督烟叶收购部门公平公正收购烟叶、及时向农民发放售烟所得,全力维护烟农的正当利益。
角色转换天地宽。通过政府转换角色,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民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农民的智慧得到了充分释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民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民对政府没有了抵触情绪,为此农民自愿种植的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了,专业种植大户一年比一年增多了,全县烟叶生产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提高了,干群关系一天比一天融洽了,农民得到了实惠,干部干得也没以前那么累,政绩却明显提高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去年国家为防止烟叶生产过热,纷纷对各地的烟叶生产面积进行了调减,乐安也被安排调减面积近2000亩。如果在过去,农民对此肯定是求之不得,必定举双手赞成,但去年他们却不乐意了,普遍不愿意调减自己的种植面积。尽管后来通过政府做工作,大家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调减,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已实实在在尝到了种烟的甜头,从内心接受了这个产业,爱上了这个产业,和政府想到了一起,走到了一起。
从乐安烟叶生产这近20年走过的曲折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政府在经济工作中要彻底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思维,找准自己的位置,转换角色,转变工作职能,搞清楚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该放手的要舍得放手,该让位的要主动让位,该不管的要坚决不管,做好“保姆”,搞好服务,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让农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