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1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创业,她们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她们是大学生、下岗女工,还有靠天吃饭的农村女性,当其他人奔走在就业的路上时,她们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智慧,走上了创业之路,寻找到了另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负债50万元,创办教学点

  

  两年后见到纪庆慧,她的脸上已脱去稚嫩,多了几分成熟与自信。如今的她,在初次创业两年后,又创办了慧洋文化培训学校的另一个教学点。学校还被有关部门推荐至青海省青年创业园,以后学校将在创业指导、资金等方面得到帮扶。有了这些来自各方的支持与优惠政策,纪庆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创办这个教学点,纪庆慧背上了近50万元的债务,对于一个步出校门不足三年的大学生而言,这是需要勇气的。可是,仅仅有魄力和想法还很不够,及早探索出一种适合青海学生的授课方法才是当务之急。“北京巨人集团先进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方式效果不错,但是西宁与北京不同,青海学生与北京学生面对的问题也不同,所以,我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家庭教育背景和学习弱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为他们建立学习档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甚至推出了无限期免费试听的举措。”

  如今,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80多名,不仅解决了25名专职教师的就业问题,还与城西、城中、城北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建立联系,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李海玲的美丽人生

  

  能以鲜花为事业,这是1996年时的李海玲做梦也不敢想的。1996年,李海玲下岗了,前路顿时迷茫。近三十岁的她,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干些什么,而“再就业”毫无征兆地就降临了。

  1996年年底,李海玲拎起了花篮,在西宁的刺骨寒风中,成为一名卖花女。有一些积蓄后,她租了十几平方米的铺面,开了鲜花店,以品种和规模参与鲜花市场的竞争。

  鲜花,不仅成为李海玲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媒介,更装点了她的人生。如今,李海玲不仅从下岗的阴霾中走出,她钟爱的这份事业为她带来了很多荣誉——“全国财贸轻纺系统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带头人”“巾帼优秀创业人”等, 1999年,她被授予青海省劳动模范的称号。

  

  大学毕业,

  她开办小小午托班

  

  1997年,曹芳从当时的青海民族学院毕业,她放弃了国家分配的工作,选择自谋职业。

  选择自谋职业后,曹芳四处打工,但微薄的收入、不固定的工作,常常令她的生活捉襟见肘。但不管多苦多累,她从上大学时就开始带的家教始终没有停下来。而她丰富的带课经验也为她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和鼓励,有时家长中午或晚上临时有事,他们就会早早地拜托曹芳照顾孩子吃饭或辅导孩子学习。时间长了,曹芳发现“午托市场”蕴藏着商机,就这样,“曹老师午托班”成立了。除了为孩子们精心准备营养可口的饭菜之外,有着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曹芳还用丰富、专业的教学经验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祁花明:樱桃好吃我栽树

  

  祁花明是平安县小峡镇下红庄村村民。作为村里第一个种蔬菜大棚的,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村里首先富裕起来的村民。

  2002年,省妇联的干部带着项目和资金来到村里,面对从未听说过的温棚和从未种过的油桃、葡萄,只种过麦子、油菜的下红庄人谁也不敢接过那笔资金。祁花明看到众人如此,她思忖再三,毅然地说:“那我来试试吧!”就这样,她接过了那笔改变命运的2万元钱。她也抓住了机会,用自己的胆识和勤劳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一开始当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县科技局的同志手把手地教我,我也迅速上了路。”然而,当一批批樱桃西红柿、乳瓜长成了,运往市场不愁销路了,当村里人开始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时,祁花明却在琢磨着在青海试种苦瓜。这个没怎么出过远门的农村女子,甚至自费到山东考察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祁花明终于试种成功了!当她品尝着自己种出来的苦瓜时,那丝丝苦味却化作了甜蜜沁入心脾。如今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已经有20%的村民都开始种植蔬菜大棚,一步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摘自《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