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1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女性就业是羁绊?不,勇敢迈过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月19日,一场女性专场招聘会在青海省职业介绍中心举行。在这场专为女性提供就业岗位的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一些岗位无人问津、不愿外出务工、就业性别歧视等问题,成为女性就业过程中的羁绊。采访中,一些省外招聘单位负责人纷纷说,青海女性就业,改变观念是当务之急。

  

  一场招聘会引出的话题

  

  青岛海圣食品有限公司的招聘档位前,没有几个人来报名,偶尔有意愿的,一听是要到青岛工作,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因此,招聘会时间过半,报名者才有三个人。

  王青民指着空空的报名表说:“青海的女性不愿出远门工作,不仅是在这一场招聘会上体现出来的,以前我们就曾遇到过这种尴尬的局面。因为我们提供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易学易操作,加之对公司开出的工资和福利都很满意,有兴趣的求职者很多。但是,因为嫌离家太远而放弃就业机会的,能占到百分之六七十!”

  刘女士一大早就来到招聘现场,想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然而,眼看着那么多工作,自己能干得了的却屈指可数。刘女士7年前从外贸系统下岗,一直没有找到较为稳定的工作,她将原因总结为“不想工作地点离家太远”和“啥都不会”。因此,这次当她看到一家公司正好要招聘一名有外贸工作经验的员工时,毫不犹豫地填了报名登记表。

  

  女生就业没优势?

  

  2月25日,记者在省人才交流中心信息公告栏看到,许多用人单位都注明只招男性,尤其是一些具有开拓创新性的岗位都将女性拒之门外。面向女性招聘的岗位大多是文员、会计、营销员等对学历和技术要求不高的职业,工资大多在千元左右,可发挥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几名正在浏览就业信息的女大学生抱怨道:“看着招聘岗位很多,可真正适合我们的很少,光是一条‘要求有工作经验’就卡住了很多人。”“我希望毕业后能进入效益好、福利好的国有单位工作,这些与我想象中差距太大了。”“看上去是男女不限,其实在同等条件下,招聘方肯定会优先考虑男生。”

  像这种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的女大学毕业生为数不少,种种明里暗里的限制性要求,已经成为挡在她们就业之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今年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张卉无奈地说,虽然说自己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在校成绩也不错,可试了几家招聘单位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张卉说:“和我一起应聘的一名男生学习很糟糕,可他早早就签了就业协议,就是因为他是男生,能随时随地出差。”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黎明介绍,2009年,学院毕业女生数116人,就业率为79.46%,而男生就业率为100%;2010年,女生数为272人,就业率为76.47%,男生就业率为90.01%。据统计,学院的男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达到90%以上。

  王黎明将女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总结为社会原因及女生自身原因。如用人单位有重男轻女思想;现在每家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愿意让女孩子到外地就业;以及女生对工作中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不足;女生就业存在职业局限性;企业出于用工成本考虑等。

  

  双重角色让女性负累

  

  赵雪芳今年38岁,下岗后在外面打点零工,她一直想找一份能按时下班的工作,因为她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每天都要按点回家吃饭。她有些无奈地说,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几乎不管,家里家外一大摊事都要靠她,这多少有些限制了她的就业方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事主管承认,受传统社会分工的影响,女性不仅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而且相当一部分女性在结婚生子后,因为家庭拖累,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体力和精力。再加上女性的工作年限比男性短,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并不是有意排斥女性,但不能不考虑家庭及女性生理情况对工作的妨碍程度。

  

  培训帮您提高就业竞争力

  

  李桂兰是格尔木珠宝有限公司的经理,创业至今,她已经拥有了固定资产500万元。当初白手起家时,她一度因为就业项目和资金苦恼不已。而借助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她不仅实现了创业梦,并安置了17名失业下岗女工。

  省妇联妇女发展部副部长张黎娟说,在我省,像李桂兰这样的女性为数不少。她们有就业和创业的激情,却苦于不知该如何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张黎娟认为,提高女性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必须加强对女性就业前的培训,包括改善就业观念的培训,适应新型岗位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竞争能力的强化培训。尽管社会因素、历史因素中许多原因导致女性在就业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女性对自身的素质提高应该引以足够的重视。

  采访中,张黎娟一直在强调“妇女进社区”。她说,目前我国社区服务市场潜力很大,社区服务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供需矛盾,就业人员短缺现象突出。女性从事家庭服务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如今家庭服务业的领域也更加宽广,有就业再就业意愿的女性如果走进社区,从事公益性岗位,化性别劣势为优势,也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

  (摘自《青海新闻网》 郭晓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