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0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田子坊”的灵动创意:“特色、文化”营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田子坊”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起来,正确的定位,独到的营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颖

  

  2007年田子坊已初步形成了规模。“这样就实现了政府、住户、商户、高扬四赢。”中国台湾总研社(TOOLBOX)行销策略顾问集团总裁林资敏说,“很多成功的案例并没有那么高深的学问。高扬的二房东策略省去了很多投资。”

  

  “特色”营销

  

  高扬有一套理论:来这里开店的商户一定要有“特色”,甚至“稀有”,靠他们诠释什么是田子坊。高扬说:“一个人能不能赚钱,首先方向要选对。”

  “很多东西不是单纯想象出来的。欧洲人喜欢在马路上喝咖啡、吃东西,而中国所有的马路是不能摆桌子吃东西的,一方面是因为脏,另一方面是人太多,走路都不够用。但我发现把桌子摆放在弄堂里很好,外国人很喜欢,他们终于在田子坊找到在马路上吃东西的感觉了。”高扬说。

  田子坊的餐厅都是高扬精挑细选后进来的。“我觉得哪家店有特色,就跟店老板谈,邀请他们到田子坊开店。”高扬说。田子坊餐厅的老板67%是外国人,他们有自己的客源,人气自然就被聚集起来了。有一家意大利餐厅开业当天就来了300多个外国人。

  走进田子坊里的餐厅,人们仿佛置身于国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有一样我是不参与的,那就是设计,你设计好了,我帮你装修。比如这里的法国餐馆是法国人设计的,日本餐馆是日本人设计的,这样每开一家餐厅,风格都不一样,这样才有味道。田子坊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餐厅,这里是可以吃到地地道道外国菜的地方。”高扬笑着说。

  如今,外国人和时髦的中国小资、白领混在一起坐在田子坊弄堂里喝咖啡,这里俨然是上海的一块时尚高地。

  

  文化体验

  

  从长远来看,田子坊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有文化作支撑。

  虽说音乐、艺术是很个人化、很情绪化的东西,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但是高扬认为,通过创新,仍然可以为不一样的体验创造条件。

  如今,上海人说田子坊是“去一次不够,去十次也绝不会腻味的地方”,是“上海最隐、最瘾的弄堂”。相继进驻田子坊的艺术家除陈逸飞、尔东强、王劫音、王家俊外,还有中国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

  为了让田子坊更有韵味和魅力,高扬计划在这里开设博物馆、剧院、书店。

  “我的想法是每天下午2点到5点,请昆曲、评弹的票友到田子坊剧场票戏,或者请音乐爱好者来演奏,希望到剧场表演的人有玩的心态,让观众免费听。”高扬说。“每天来表演的人都不一样,就很有新意。而且,表演的人,他们的亲戚、朋友会来捧场,一定会带动消费。或者可以找企业赞助,比如企业答谢客户,他们可以在田子坊吃得好,玩得好。”林资敏说。

  “其实,城市街区营销不一定要有大笔的资金投入,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定位准确,善于利用资源,你就会取得成功。”林资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