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企业集团实现发展的基础,也是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增强企业集团风险管控能力的内在需求。为更好地实现集团资金的集约化管理,各集团企业根据自身的所有制形式、行业类型、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成员企业的规模等实际情况,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资金集中管控模式。总结三峡财务公司助推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一些经验,谨供参考。
(一)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
建设历程
三峡财务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始终重视资金结算网络建设,于2003年建成“异地业务本地化”电子服务系统,2004年实现结算系统与集团NC财务系统对接,为集团搭建了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技术平台,实现了“柜面业务桌面化、异地业务本地化、结算核算一体化”,三峡财务公司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定位基本确立。
为适应集团本部对新增参控股公司资金管理的需要,适应成员单位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需要,适应结算政策变化的需要,2008年,三峡财务公司又启动了电子服务系统升级改造工作,自主开发了“三峡财务公司电子服务系统3.0版”系统。该系统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集团资金辅助管理、外币业务、票据业务、事后监督管理等多项业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了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优化了结算业务流程。
为协助集团公司实时掌握资金动态,2010年,三峡财务公司自主研发了成员单位资金日报上报系统,该系统可实时查看集团公司现有77家成员单位443个账户当前存贷余额及资金分布情况。
(二)资金集中管理系统
功能特点
1、强大的网银功能
新网银系统与旧系统相比,一是新增了到期业务提醒、存贷款、资金管理等功能46项,优化了支付、指令管理、业务查询等功能51项;二是新系统新增了重复付款指令提醒、贷款账户监控、定向划转、业务并发控制等资金安全控制功能;三是新系统初步建立了成员单位外部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实现了成员单位通过网上银行平台管理其外部银行账户的功能;四是根据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要求,新系统还初步构建了集团公司对成员单位外部银行账户动态监测的技术平台,通过银行接口自动监测成员单位外部银行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
2、提升结算服务功能
结算业务是电子服务系统的核心业务。3.0版结算系统建立了存款、贷款、支付结算、账户管理、表外等14个模块,功能合计195项,优化了存款、支付结算、结息、日终处理等功能99项,新增了成员单位外部银行账户资金划转、资金上收、资金下拨、现金池管理等多种资金管理功能,以及集团票据管理及跨行电子票据处理功能。新结算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电子交易模块提供了外围系统接入结算系统的接口,可通过灵活定义的方式实现信贷管理等外围系统与结算系统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工作流程、操作职能、管理职能等方面还建立起了多层级、多维度的权限控制机制。
3、优化系统技术架构
首先,电子服务系统3.0版采用数据库、业务处理、页面展示相互分离的三层系统架构,页面层和数据库、业务层采用防火墙进行隔离,在提升了核心系统安全性的同时,分散了业务处理压力,提高了系统处理效率;其次,新系统还建立了数据交换技术规范,为日后与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信息整合奠定了基础;最后,3.0版还储备了异地灾备建设能力,在目前的系统架构基础上,通过配备灾备软件、专线线路、备份设备,能较为便捷地建立起异地灾备系统。
(三)资金集中管理的
风险控制措施
三峡财务公司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系统、制度、操作、监督等方面的资金安全管理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金运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公司治理方面,三峡财务公司已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权责分明,严格依照“三会”议事规则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监督。在授权方面,三峡财务公司建立了“董事长-公司经营层-专业委员会-业务部门”的授权体系,任何涉及重大资金的安排,都必须通过董事会甚至是股东会的审批。在资金调度决策方面,三峡财务公司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涵盖结算业务、信贷业务、投资业务、资金业务、信息技术业务等各主要业务线条,构建了三峡财务公司业务制度体系的架构。
2、资金结算及资金调拨风险的防范措施
首先,操作层面,三峡财务公司建立了“业务部门-操作人员(交易员、信贷员、结算员、出纳等)-复核员”的内控体系,岗位授权与分工保证了各项业务权责明确;其次,2009年,三峡财务公司聘请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协助编制了《内部控制手册》,初步建成了流程、制度相结合的纵横一体化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最后,三峡财务公司稽核审计部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承担对各项业务的事前、事中风险控制,以及事后的风险评价。(三峡财务公司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