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文
当“去政治化”与市场化的氛围笼罩着文学领域,现实题材的严肃创作愈发艰难了。由金城出版社出版,著名军旅作家梅国云创作的军旅小说《第39天》一经上市,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发了军队和文学界的争议。
《第39天》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和平时期的战斗英雄、主人公牛大志,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大学生干部,他满怀一腔热血来到军营,但由于个性的张扬,不会迎合领导,几年后便被安排转业。回到家乡后,先是牛大志为了解救人质而枪杀自己的亲叔叔,再到为了躲避枪杀叔叔的“罪责”,在火车上巧遇恐怖分子,并在与恐怖分子的搏斗中献出年轻的生命。
这样一本小说为什么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梅国云说,在进行创作前和创作中,我倒没有考虑到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后来在网上连载时,就有热心的读者提出了这些看法,说是中国首部新红色理想主义长篇小说。我感到很意外!什么是新红色理想主义?内涵是什么,就是到现在我自己也没有探究过。但我感谢朋友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让人思考的话题。《第39天》是想告诉人们,在国家转型时期,我们部队建设和社会发展一样,同样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前辈们打下了江山,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去建设好,巩固好。没有一个强大的军队就没有一个稳固的国防;没有一个稳固的国防,就不可能换来让人安心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假如部队内部也出现了非常庸俗的人际关系,当官靠投机钻营,转个士官靠托人说话,像《亮剑》中李云龙那样的不会吹吹拍拍,个性张扬的优秀人才留不住,那我们稳固的红色江山,就隐藏着危险。《第39天》中的主人公牛大志,是一个理想主义青年。这样的青年,放在战争年代就是为建立红色江山而英勇献身的“李云龙”;而放在和平年代,应该就是为了建设强大红色江山国防的“李云龙”。说《第39天》是新红色理想主义作品,可能是符合了大家的一种希望。
记者问,这本书一上市便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在军队和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您觉得各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梅国云说,我所听到的,争议的焦点可能是三个方面。一个是作品涉及到了一些敏感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些老问题,也是很多国家军队都存在的问题。而我们要建设更加强大的国防,就必须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在全球更快地占地制高点。另一个是年轻军人的理想信念问题。不少人就问我,当代有牛大志这样的军人吗?现在的年轻人光知道啃老、享受,哪里还有理想信念?如果战争发生了,他们会不会贪生怕死?还有一个是文学方面的问题,有人指出作品后面部分戏剧性太强,合理性厚重性不够。对于文学方面的问题,我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并将成为今后创作的财富。
梅国云说,部队是个大熔炉,任何铁在里面过一下,都会成为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是主动申请转业的,主要是因为自己军龄不短了,应该把岗位腾出来,让给年轻的同志。《第39天》反映的是转业军人牛大志转业后39天中发生的事,同时也告诉人们,转业军人的军旅情怀——人虽然离开部队了,但军魂永在,始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著名作家陈先义说,《第39天》是第一部反映退役军人的长篇小说,如果真如此,我也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哈哈。同时,作为一名军旅作家,讴歌退役军人这一群体,也是一份责任。
当记者问到他自己对《第39天》如何评价时,梅国云说还是让读者去评说。我是怀着作家的良知创作的。20来万字,以日记体的形式,只叙述了一位转业军人从接到转业命令到为国捐躯的39天生命轨迹。显然,这样的日记体作品,没有纵深,没有铺垫,这部作品不是宏大叙事的大部头。我想和读者交流的是,处于和平环境下的军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荣誉观、生命观。作品中,古墓里的没有留下姓名的大将军、牺牲后没有留下尸骨的主人公牛大志,应该给了大家启示。作品的文学意义应该在这个地方吧。当代的军人,必须始终绷紧战争这根弦。多少年来,我们虽然不再提“狼来了”,但我们绝对不能心中没“狼”。
梅国云简历
梅国云,江苏兴化人,主要作品:文集《影响他人的45种方法》,诗集《送你一枚金戒指》,长篇小说《若水》(根据《若水》录制的广播小说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及多个地方广播电台连播)。与杨文森合著长篇小说《大钟无声》,多次获奖,为近年来最有影响的军旅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