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27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爱的奇迹 真的执著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访“纯真年代”书吧女掌门朱锦绣

  著名作家叶兆言说,“到了杭州,就该去趟‘纯真年代’,那里已成为杭州文化圈的一道亮丽风景。”作为杭州第一家集“书文化”与“吧文化”于一体的时尚文化休闲场所,“纯真年代”书吧被杭州市政府列入杭州文化创新产业项目,并纳入了杭派文化创新旅游线路。

  □ 本报记者 高倩如

  

  杭州西湖边宝石山上,“纯真年代”弥漫着书吧的书香,兼具茶吧的清雅,酒吧的松弛,咖啡吧的韵致,网吧的丰富,以一种纯净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诸多仍然向往纯真年代的人,他们中有文艺界名人,有商界精英、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也有IT人士、学生、老外甚至政府官员……

  营造出西湖边这一独特文化客厅氛围的,是身患癌症又奇迹般康复的“纯真年代”女掌门朱锦绣,而发生在她身上的传奇故事,则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所带来的人间奇迹。

  

  病魔来袭

  夫妻深情催生“爱情见证”

  

  1999年,当时44岁的朱锦绣是杭州商学院的英语教师,平静的三尺讲台却在这一年忽然“坍塌”:在经历半年腹痛及系列误诊之后,她最终被查出罹患结肠癌。灌肠,手术,化疗,病魔把朱锦绣折磨得死去活来。

  朱锦绣入院治疗后,担任浙江文学院院长的丈夫盛子潮每天总要陪伴她到深夜才离去。每当凌晨四五点,朱锦绣一睁开眼睛,总能看到早已守候在床边的丈夫。“子潮真的对我太好了,我欠他太多了!”采访中,朱锦绣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那时,躺在病床上的锦绣,脑海里反复想着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如果真的不在了,子潮怎么办?自己如何才能回报丈夫对自己的这份深爱?

  “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茶室的清雅、酒吧的放松、咖啡吧的韵致、网吧的丰富;有一长排高高的书架,爱书的人们可以在这里看书、买书,甚至卖书,可以在这里聊天交友……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子潮就不会孤单了。”朱锦绣说,“这样,就算我真的不得已离开了他,他也会有一个可能寻找到我的地方”。就这样,开一个书吧的念头,在锦绣心中,逐渐清晰而强烈起来。

  当时,爱的力量一直激励着朱锦绣,她最终战胜了死神。手术和化疗做得非常成功!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时,锦绣便向家人提出,创办一个书吧。创业者的心底总是有一种义无反顾的魄力,这种魄力甚至有点固执,常常让人不可理喻。但对锦绣来说,她要让书吧作为自己送给丈夫的爱情信物,她要让书吧成为自己和丈夫的爱情见证!

  当大病初愈的妻子真的下定决心要创办书吧时,丈夫子潮激烈反对,他说:“如果还有上天怜悯,让我能够爱你一辈子,我不能让你任性到用生命去做一件事 。”

  然而,铁了心要开书吧的锦绣,这回可是连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了。最终,深深了解和爱着妻子的盛子潮“屈服”了,决定帮助妻子实现这一心愿。“我想锦绣都死过一次了,就看重这么个东西,我再担心也要承受下来。”他说:“从逻辑上讲,我爱锦绣,锦绣爱书吧,所以我也必须爱书吧。”

  

  书吧开张

  创业激情制造生命奇迹

  

  锦绣告诉记者,为寻找到合适的店面,她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几乎跑遍了整个杭州。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当时的投入算是倾家荡产了。为了书吧,锦绣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

  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2000年9月28日,书吧终于开业了。锦绣给书吧取了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纯真年代”。劫后余生的锦绣,把自己全部的爱和心血,都融入了对书吧这个新生女儿的“养育”之中。她的“摇篮曲”是这样谱写的:“用爱去经营书吧,用爱引起大家共鸣。”锦绣告诉记者,“我想让书吧成为一种人们走近的方式。它是一种手势,让人们在手足无措的时候,找到可以表达的途径。”

  “自从你搬到我心里住,烦恼便是 你付给我的房租。”对于丈夫的理解和支持,锦绣深为感动,她说,我确实非常感激上天,赐给我细腻温情懂我爱我的丈夫。我的一场生死战,做生意的艰难与辛酸,磨练着我们的品性,更增加了我们的情感,也更使我们的灵魂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相濡以沫吧!我真的从未埋怨过这场疾病,相反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情感的真实存在。”

  做了自己喜欢的书吧以后,朱锦绣的身体也奇迹般地好转,脸上也恢复了昔日的红润。“那场病过后,我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其实,人生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活下去的目标,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许多人能活得更精彩。”

  

  文化经营

  名人效应彰显书吧优势

  

  一般的书吧在打造“书”与“吧”的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失衡,即“吧”的存在只是气氛的烘托,并不能给书吧带来很大的利润。一些书吧免费的读者活动吸引了一定的书客,但互动不多也不深,难以在读者心中建立起“交流阵地效应”。这些书吧的最大收入依然是图书销售,与一般书店相差不大。

  “纯真年代”书吧里的图书数量在6000种以上,以文学和历史为主,很多都是锦绣家里珍藏的书籍。从贴近时事的专刊杂志到年代久远的文学名著,这里的书籍足以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供奉一份饕餮大餐,当然这也是书吧盈利的必要条件。

  然而,“纯真年代”书吧的图书销售大概只占全部收入的10%,其余90%收入都来源于“吧”文化的经营。在这一点上,“纯真年代”彰显了较大的优势。

  身为浙江文学院院长,丈夫盛子潮与文学界人士有着广泛的接触和良好的关系,常可以请到一些著名作家和文化名人来“纯真年代”举办讲座或签售活动。据了解,“纯真年代”成立至今,已接待了诸多名家的来访,比如余华、莫言、张抗抗、叶兆言、阿来……,其圈内人脉自然是其他书吧店主难望其项背的。

  锦绣向记者介绍,“吧”文化经营的收入包括收费的英语角、读书沙龙、新年诗会、师生钢琴晚会等书吧活动;还有书吧的出租场地费,顾客常常预定场地举办生日派对、怀旧晚会、主题讲座,有些单位还举办新年酒会、情人节单身派对等,很多政府领导的会议也会选择在书吧的包间举行。“这里的包场有时按人头算,有时按房间收费。”

  “纯真年代”也吸引了很多学生,他们普遍消费能力不高,但对烘托书吧气氛非常重要,因此,锦绣利用价格差异将两个群体分流,比如学生参加较多的周三周日英语角的价格有原来的38元/位调低到16元/位,周五维持原价,效果很明显。英语角的客人开始总是常客坐在一起,而陌生人之间相隔甚远,锦绣就让新来的客人穿插到熟人之间,让新老客人尽快熟悉,从而争取了更多的书客人群。在每个细节,温文而雅的锦绣都展示了一位企业经营者高超的营销和组织技巧。

  

  有容乃大

  “纯真”港湾可望连锁扩展

  

  2007年,书吧房租从当初10万涨到了16万,锦绣忙里忙外好像就是在和房租作斗争。但她乐观地说:“物质年代,我们仍向往纯真年代,我会守着我的书吧……”

  然而,这个精神的港湾注定无法宁静,市场的飓风会随时来袭。

  由于市政修路,2008年“纯真年代”的经营变得特别艰难,没有停车位也成为其将来发展的难点之一。不得不另迁他地让“纯真年代”一度陷入了失所之难。

  值得庆幸的是,当朱锦绣的好友、中国艺术大师韩美林的夫人周建萍得知“纯真年代”需要搬迁时,即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请求政府相助,并最后得到了褒批,由此,“纯真年代”书吧有幸搬迁到了西湖边的宝石山上。

  这里的年租金虽近30万,但朱锦绣非常珍惜这处有着仙气的旅游区宝地。从设计到装修,从饮料的选择到食品的配置,朱锦绣都用尽了心思。

  在锦绣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整幢书吧,随处可见的是主人的品位和格调,讲究和追求。大布局有开有合,小布置有情有调,内容有吃有喝,还有看的,听的,玩的。楼上楼下,高凳低椅,软位硬座,雅座素位,长台方桌,以致情侣小桌,分片划区,应有尽有。让你可以静心读书,也可独自闲坐,幽思神往,也适宜交友论道,品茶喝酒。这是女掌门的匠心独具,也体现出锦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风范。

  装修风格古色古香,光是外面的窗台明阁,那光景、那情调就引人入胜,而推开书窗,眼眸就可与西湖相遇,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锦绣说,书柜上陈放一些留声机、马车等艺术品确实能营造出一种艺术气息,但有些压抑,“纯真年代”通过文人的书画来渲染,则显得轻松。“所有的摆设和构造都是由我设计完成的,我自己对设计是乐此不疲。”

  当记者问及“纯真年代”以后是否要实现连锁经营时,锦绣的好友周建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应该多开几家,这里真的很棒。”锦绣闻言微笑着说,大家都喜欢、支持“纯真年代”,我真的非常感激。

  采访感言ⅠCaiFangGanYan

  人生的体验有时真的很简单。精神的富足与内心的坦荡,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豁达开朗与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而且,还留下了更多的人生感悟让我们去细细品味。让我们真诚地祝福锦绣和她那不凡的“纯真年代”,在崭新的2011年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