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长荣
“是火就要燃烧,是朽木就会烂掉!”几十年年来,山东肥城矿业集团公司职工于洪文,靠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事。4个局级以上劳模证书、8个国家专利证书、一个省作协会员证书、8本载有自己书法作品的国家级书画集……记录着他拼搏奋斗的历程和足迹。
执教鞭“红杏出墙”
于洪文出生在肥城市边院镇一个三代中医世家,1965年高中毕业后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为此,家为中农成分的他被造反派列为“三不准”(不准招工、不准当兵、不准考大学)人物。从此,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翠竹有自己的志气,不怕板结的地皮。坚持不懈地力挺,定能拔地而起。”凭着这样的信念,他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自学成才之路。
身为长子的于洪文,全家十口人只靠父亲每月42元的工资生活。为帮助父亲分担这副家庭重担,他勇敢地走出家门到泰安打工。打工期间,一次突发事故将他撅上8米高空,然后摔进“猪嘴炉”前2米深的坑子里,接着,通红的铁水向他倾泻而下,直至第五天才从死神窝里爬了出来。当厂家见他“没用”了时,便“无情”地把他解雇了。此间,他确实曾想到过死。但当看到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弟弟妹妹,以及端庄贤惠的妻子时,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从此,他白天咬牙坚持下地干活,晚上挑灯夜战学习文化。冬天他把腿伸进被窝里,搪上一块木板,点上一盏煤油灯,以书为伴度过漫漫长夜;夏天他全身裹得严严实实,把头包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在酷热和蚊虫飞撞中坚持写作。上千本被造反派视为“封资修”的中外医学和文学名著成了他的宝贝,杨树叶、玉米皮成了他的纸张。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他写下了5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诗歌、小说,从而终于等来了机会。
1978年,于洪文接到县教育局推荐他到肥城矿区担任代课教师的通知。这对于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的庄稼汉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福音。可于洪文到那里一看却“傻眼”了。因为当时学校最缺的是高中地理教师。而教高中地理必须精通大学地理才行。挑战面前,于洪文选择了应战而不是退却。于是他立即跑到济南,买来全套大学地理课教材“现炒现卖”起来。为教好每节课,那几年,他几乎每天都是晚饭后便伏案苦读,到黎明才稍事休息。结果他教的地理课,居然创造了连续6年高考成绩突破省市录取分数线的纪录,成为矿区教师战线上涌现出的一颗新星。为此,他不仅连续4年荣获肥城矿区和山东煤炭系统力劳动模范称号,还被局党委破格批转为公办教师。
恋文学“一举成名”
在苦难中挣扎过来的于洪文,很早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目的用自己的笔,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性格和精神展现出来,以激励后人。然而,“成为一名作家太难了”。他说,他从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直到1978年才终于圆了自己的作家梦。
忆起这段经历,于洪文至今都苦不堪言,甚至有些“后怕”。由于文学是“人学”,是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的学问,所以,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尽管他创作了上千首诗歌、5部中长篇小说,光底稿就装了两麻袋,但一个字都没发表。可越是在这个时候,他越鼓励自己:“不要怕一百次,一千次失败,或许再多上一次就能成功。”
1982年,泰安市文联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他有幸结识了应邀前来授课的著名作家刘绍棠。当刘老“拜读”了他的中篇小说《山梅子》后回信说:“要刻苦、沉着、踏踏实实做学问。”勉励他“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坚持数年,必有所成。”“刘老师这些话,对我一生影响很大。”于洪文说。为誓死攀文学艺术这座“高傲”的殿堂,于洪文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背上50万字的长篇小说《乡魂》跑泰安,下济南,赴北京。泰安市文联主席蓝天、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于良志、中国煤矿文联主席苗培石等文学老前辈,均被他的执著精神感动了。当苗老发现他的第三次修改稿“有戏”了时,便立即将作品推荐给北师大陈彤教授,并积极联系出版单位。可惜由于出书需要作者掏钱买书号,穷得连100块钱都拿不出来的于洪文只好暂时放弃了,直到1996年弃教从医后,其长篇小说《杏花院》、中篇小说《火神谷》,以及5200行的叙事长诗《春叶》等近10部作品,才被山东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1988年,于洪文被山东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当医生“名扬千里”
作为一个三代中医世家的长子,要让他割舍祖上传下来的中华中医事业的情思是不可能的。因此,1996年,当组织上发现他利用业余时间治疗皮肤病已卓有成效,建议他弃教从医,造福百姓时,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于是,他又全身心投入到比文学创作更为艰难的祖国中医事业中来。
18个寒来暑往,18年苦苦钻研,终于让他发现了导致皮肤病发生的“罪魁祸首”——毒。以此为突破口,他在前无经验,现无借鉴的困难条件下,硬是通过对10万多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经验总结,攻克了牛皮癣、白癜风、湿疹等上百种疑难皮肤病,治愈患者达7万余人。目前这个地处一隅的小诊所,就连北京、深圳、大连等地的患者都慕名而来。6部医案,浸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8项国家医药发明专利,是政府对他的肯定和褒奖。特别是他把“疗效才是硬道理”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把“为患者解除痛苦是最大的幸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是最大的成就”作为不懈追求,严格遵循“医学是‘仁术’”的原则,自觉坚持“有钱治病,没钱也得治病”的理念,从而构建起亲密无间的医患关系,铸就了百年长青的医学基业。
学书法“自成一家”
于洪文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尽管他从大年初二就开诊,腊月二十九才歇业,但闲暇之余,仍喜欢“舞文弄墨”。近年来,他通过研读张旭、怀素、毛泽东等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和有关理论书籍,以及通过细心观察水的运行规律,从而悟出了“书如心画”的道理。按照这一理念他创作的狂草作品,如云卷云舒,似瀑布倒挂,天然成趣,蔚为壮观。特别是他一气呵成的百米长卷,无不彰显出其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百折不挠的性格与画风,成为书法爱好者们的“墨宝”。他的作品被8个国家级书画集收入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如今的于洪文虽已年过花甲,但童颜鹤发,精神矍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说:“造物主给了人类这么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大脑,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人‘心想事成’。但是要让理想变成现实,只有顽强拼搏奋斗才能‘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