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9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骗子充斥投融资市场? 八成中小企业融资曾上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作为一家拥有两项专利技术的民营新型环保企业老总,吴春明(化名)这段时间很郁闷——本来以为找到了能给自己企业投资的人,没想到却“上了一个大当”:“不仅没有融到资,反而损失了将近50万元。”吴春明郁闷地说。

  

  找投资遇骗子

  

  吴春明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一上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订单纷至沓来。但由于企业近几年来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较大,加上企业要上新的生产线、厂房扩建和缺乏生产流动资金等,让企业的自有资金显得十分紧张。为满足市场要求,董事会决定引入新的投资者。吴春明相信,以公司现有的情况,不愁找不到“金龟婿”。

  两个月前,自称是一家投资公司“投资经理”的钟某找到了吴春明,声称他们了解企业,企业的情况也符合投资公司的投资标准,只是希望公司能够提交一份正式的商业计划书以供投资决策使用。“由于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来的,谈得又非常诚恳,我们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商业计划书也由他们协助完成了。”吴春明介绍说,一个月前,钟某又告诉吴春明,他们已经初步决定投资该企业,但是企业需要提供正式的评估报告,并且只接受他们认可的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

  这样,吴春明先后支付了商业计划制作费用和评估费用近50万元。但就在不久前,钟某电话通知吴春明,经过慎重研究,投资公司决定不投资他们的企业了。吴春明说,这时他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一方面渴望投资人的投资,一方面又对投资人极其反感,投资服务的不到位甚至欺骗行为的屡屡发生,已经给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造成了恶劣影响。”作为惟一一家“国字号”的专业投融资服务机构,富融国际权益资本交易平台总经理张阁在论坛上如是说。

  在论坛上,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主任刘俊生也表达了对中小企业投融资市场的担忧:“由于交易标的不标准、交易过程不规范、交易操作不统一,加上投资人身份难以确认、投资项目信息真实性不能保证等诚信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融资效率,阻碍了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投资中介70%是骗子”

  

  据中国电子商务中心主任刘俊生介绍,随着产业发展国际化,投融资与资本经营已成为企业发展与盈利的新渠道,企业对投融资专业服务的需求正变得日趋旺盛。据统计,在中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80%有明确的融资或投资需求。

  富融国际权益资本交易平台总经理张阁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企业的需求促进了投资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市场的主要力量,但同时也诞生了很多骗子公司,给有投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伤害,就我们目前接触到的投资中介公司看,70%是骗子公司。”

  “吴春明们”似乎并不是上当受骗的个例。张阁表示,他每个月都要和30家左右的企业进行交流,其中80%以上的企业告诉他曾经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最多的被骗200万,最少的也被骗了10多万。”

  

  投融资市场没有救世主

  

  风投、私募等新兴资本市场的兴起,在给大部分中小企业带来投融资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困惑。目前,投融资市场中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制约整个投融资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据张阁介绍,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寻找投融资的渠道主要是产权交易中心、投资洽谈会、投资网站、中介机构等。在张阁看来,这些渠道虽然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但是各自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产权交易中心一般都是地方的机构,负责对项目企业的审核、登记和评估等,缺点是无法面向全国且很难为企业提供市场化的投资信息服务;投融资洽谈会存在着信息不规范、不完整的特点,基本就是赶集的场所。”张阁介绍说,“对于投资网站,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富融国际权益资本交易平台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的时候,几乎调查了所有相关网站,我们认为100%的类似网站的95%的信息是无效的,其中包括了信息的不真实、信息实效性不强等,因为这些网站并不对信息的真假和实效性进行监管;而投资中介机构目前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是主要开展投融资业务的机构,但是他们发展的晚,规模小,良莠不齐,需要借助一个国家级的平台来推动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