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是钉 纪荣宇
大量海外并购的失利直接暴露出了我国企业严重的“职业经理人荒”。尽管这个成本和代价过于高昂,但是硬币的另一面就是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加速培养国际化职业经理人迫切性。
相对于明显的“民工荒”而言,职业经理人的短缺是隐性的。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下,加之有30多家中国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行业,“职业经理人荒”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和忽视。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近两年,我国海外并购势头发展迅猛,已经从2002年的2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总投资的50%。但在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也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2008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收购比利时的富通投资,涉及金额高达21.5亿欧元,不到一年,这笔投资账面浮亏就高达227亿元人民币,几乎赔完所有本金。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也不得不承认:“公司将谨慎对待海外扩张。”
巨大的并购损失暴露出中国企业治理水平低并且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事实,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职业经理人整体素质不高和数量严重不足的深层次问题。尽管通过“矬子中拔大个”的办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和隐藏职业经理短缺的问题,但是却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是灾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00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00万人,但并没有说明我国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数。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已是700多万家。在不考虑我国企业数量增长的情况下,即使全面完成了《纲要》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平均每家企业的合格管理人员也不足5人;到2020年,这个数量不超过6人。
更加不容乐观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人才从政府机关流向企业、从国有企业流向民营企业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由于现实利益和价值取向的改变,更多的人才倾向于总报酬更高、更稳定的政府和国有部门,加剧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紧张的局面。
严重的职业经理人荒不仅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利的直接诱因,同时也是我国企业发展质量不高的深层次原因。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瓶颈性因素。
企业是国家的经济细胞。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当以破解“职业经理人荒”作为切入点。一是要尽快通过全国性的普查摸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底数,建立职业经理人数据库,同时进一步打破影响经理人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性和体制性因素,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二是要以行业为基本单位制定职业经理人的准入标准,整合社会上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人才测评机构,积极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评价制度,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和风险。三是要改革现行的初次分配制度和体系,缩小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垄断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企业职业经理人在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促进人才向有活力、有成长性的企业流动。四是要提高商学院培养实战型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以中央企业为依托,建立职业经理实践培养基地,为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提供到国内一流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促进其视野的开阔和管理能力及水平的提升。